江苏连云港:村里飞回“金凤凰”,反哺家乡致富忙
“我们村现拥有8家家庭农场、2家合作社,今年还将投建一个集研学、观光、游客接待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旅休闲项目。我们计划将村里的这些资源,跟周边沙杭等几个村特色资源串珠成链,做好农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近日,在连云港市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产业基地,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瑶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在徐瑶看来,只有把村里的产业基础打好了,才能让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希望和机遇,吸引他们加入到乡村振兴的大部队里。为此,这几年来,徐瑶一直奔忙在田间地头,带领群众引进、发展特色致富产业。
“这一片就是去年我们村和海州区农发集团一起建设的千亩蔬菜示范基地园区。目前,一期已经交付47个日光温室大棚,里面种植了哈密瓜等水果。二期、三期也正在启动中。”徐瑶告诉记者,如果今明两年能把这个园区做好,可以带动100多人就业,进一步拓宽村民们的增收致富渠道。
“一开始是真苦啊,什么都不懂,都是靠自己一点点摸索过来的。”徐瑶和她丈夫都是新坝镇人,2011年大学毕业后,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签约工作,而是选择和丈夫一起创业。他们把卖房的3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承包了10亩土地用于西瓜种植,踏上了创业之路。因为勤奋肯干,头脑活络,徐瑶不到一年就把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0亩,还聘请了专业的管理人员打理。
随着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徐瑶没有安于现状,又有了新想法——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种植技术,带领更多村民创业致富。2013年,她联合村里10余户村民成立连云港曙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大白菜、西红柿等农产品远销上海、南京等地,当年净赚120多万元。
2018年初,海州区公开招聘有工作经历、有回乡意愿、有为民情怀的海州籍优秀大学生回本村任职。第二年,徐瑶便通过统一选拔考试,留村任职,成为名副其实的“火车头”。
除了种植蔬果,徐瑶还带领村民搞起了现代化生态种植养殖和休闲旅游。短短4年,小荡村集体收入就从19万元提升到80多万元。“现在搞大棚、搞养殖,收入比以前明显翻上好多倍,大家都奔上小康了。”小荡村村民孙学霞说。
徐瑶带领小荡村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也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截至目前,海州区已公开选聘了280名具有本村户籍的优秀大学生回本村任职,旨在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储备乡村振兴生力军队伍。为了让这些大学生“留得住”,海州区探索出“三留人”工作法,即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并出台管理办法,对选拔招录、年度考核、创业指导、待遇保障等方面制度予以明确,全力打造“永久牌”村干部队伍。“我们努力搭建好干事创业的平台,让这些飞回来的‘金凤凰’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反哺家乡的发展,形成‘受益于家乡、反哺于家乡、奉献于家乡’的人才培养选用良性循环。”海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直播间的朋友们,大家好,这个就是咱们新坝镇今年种植的新品种西瓜,这种西瓜味甜、汁多,口感非好……”连日来,天气渐热,正值西瓜上市旺季。在新坝镇大学生返乡创业联盟电商直播间里,几名年轻人正对着手机进行网上直播带货。
“我们联盟成员以90后为主,每个人都希望发挥特长,帮助村民拓宽农产品销路、增收致富,为家乡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小荡村村委会副主任郑超介绍,他是2018年返乡创业的,5年来,他们家的家庭农场已由原来的30亩发展为现在的90亩,每年净收入30余万元,带动了一部分村民就业,“我们青年人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上一定会大有可为。”
近年来,小荡村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构建起“村‘两委’班子结对帮、项目骨干带业务、书记上门教实践、驻村干部传经验”的帮带模式,通过组织回本村任职大学生参加“头雁讲坛”“书记讲党课”“富民兴村培训”“青年干部座谈会”和“电子化办公技能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帮助他们熟悉村情、适应工作、提升本领,着力培育回本村任职大学生成为增收致富带头人和村干部骨干力量,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主战场”上“大展拳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