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一章 第五节| 殷实之家

2021-02-25 11:34:41

「家在龙尾河畔」|第一章 第五节📖

家在龙尾河畔_00.jpg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93502e4dac04b58b1ca03227e52f175.jpg

fca4e43fa35a2d1cad0ee3ce895ce4d.jpg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66fdbe9040beff5ab4308ceb3aeb4d9.jpg



殷实之家


我的祖籍在何处,父辈不知道,祖母也说不清楚。曾听祖母说我的祖父是用独轮车推到新浦街来的。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家是砖石到顶的红瓦房,室内有天花板,摆设是红木家具,还有罗马座钟,青石板铺的家院,院内有枣树、本槐树和楝枣树,这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殷实之家。我家的罗马座钟是红木的,局部包着黄铜浮雕,钟堂和钟摆也是铜制的,敲起│来声音特别洪亮,周围的邻居都能听到。那时有钟的人家特│别少,一些五更要起早干活的人,靠鸡叫来判断时间,妇女们靠的是太阳投下的阴影来估摸着做午饭的时间。祖母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一个像钥匙一样的东西给钟上发条。有时她会颠着小脚到学校办公室对时,以确保钟准确无误地运行着。祖母是个耶稣教徒,心地善良,生怕耽误别人的时间。



听说,我祖父是瓦匠,不是干苦力的建筑工人,但也不是建筑包工头。所谓"匠"字,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最初指的是木工,这从"斤"(斧头)字上可以得到证实。木匠窝篮是用柳条或蜡条编织而成的,街头杂货铺的热铺产品,"离"字用得很形象,与燕窝、家雀窝、喜鹊窝无论在形状上还是使用功能上如出一辙。窝篮底下和周边铺上厚厚的稻草,围上被褥,既暖和舒适又安全。轻轻摇动窝篮,婴儿很容易入睡。孩子学会走路便告别了离篮,大人含不得扔掉,留给第二个第三个孩子继续使用。由于窝篮具有保暖功能,小时候经常看到祖母把吃剩下来的饭,放进砂锅焙在窝篮里,中午再吃,不冷不热,十分方便。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孩子率鞘在窝监里不利于发育成长,好在那时的孩子波皮好养活,愁养不愁长,个个生龙活虎。
光有体力是不够的,它涉及美学、力学、结构学等多门学科。所以说"匠"指的是有手艺的技术劳动者,社会地位高于普通工人。小时候家边人有人喊我祖母为"张奶",也有喊"张师娘"。可见我的祖父在周围人的眼中还是有点分量的。"外有赚钱手,家有聚钱斗。"祖父主外,祖母主内,日子打理得特别滋润。



截图20210225092705.png


独轮车是北方的交通工具,院内的植物多来自北方,据此推测我的祖籍当属北方无疑;有资料表明龙尾河畔最早在清朝末期才有人居住。按时间来推算,我家应是龙尾河畔原居民,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我家坐落在通灌路小学院内,呈半封闭状态。四周的围墙只是为了圈地,没有任何防御功能,周边邻居、上学的孩子或者走街串巷的商贩都可以从此自由行走。我家的三间主屋面朝东,对着花果山,两间次主屋朝南,面对着学校。在南屋的窗前有一盘石磨,两者之间有棵楝枣树,树冠很大,一半遮着南屋,一半遮住石磨,所以这儿冬暖夏凉,是周边邻居时常聚会的地方。尤其是女人们,孩子们上学、男人们出去苦钱,闲着没事,在此聚拢。有的推磨,有的干点儿针线活,有的无所顾忌地抓虱子,有的喂孩子。嘴当然也不会闲着,张家长李家短,在此汇集,再由此扩散。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聊到开心处,会莫名其妙地放声大笑。这儿是女人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她们自己主宰。艰辛的生活必须以开心面对,这是她们的生存法则也是排遣的方式。



4fe90c69542151f7ae36b5dce21f1ee6.jpg


这些女人,来自旧社会,社会制度的更迭丝毫没有改变她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她们是"养儿防老"习俗虔诚的坚守者,是"多子多福"老传统朴素的践行者,她们仿佛就是为了生孩子而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从青春期开始一直生到更年期结束。生下三五个孩子是她们生育指标的基数。按她们自己的话来说,生孩子如同老母鸡下蛋一样,屁股一撅就下来,简单得很。她们信奉着"一牛放,十牛也放"的逻辑,认为孩子生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养育成本,只不过是桌上多一双筷子,锅里多一瓢水,床上多一只枕头而已。况且养家糊口是男人们的事,她们的任务就是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生育。吃可以食不果腹,穿可以衣不遮体,唯将生孩子的事,上升到战略的高度来考量∶ 它不仅可以传宗接代,使家庭人丁兴旺,还可以血脉相传,让世族后继有人。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END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