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学雷锋 建功新时代》“雷锋车”六十年历久弥新

陶静 杨涛 2023-03-01 18:53:49

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60周年,也是全国开展学雷锋活动60周年。在连云港,6代“雷锋车”手,500多位姑娘,以“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誓言,累计免费运送旅客34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38万多件,行程24万公里,赢得“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她们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获得者连云港市交通控股集团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组。

走进连云港高铁站出站口,年轻的“雷锋车”手李园园正推着改良后的红色手推式 “雷锋车”,帮助一位回连的打工人搬运行李。满满的大编织袋和行李箱被牢牢放在车上,一身轻松的旅客不时说着感谢的话语。

旅客 刁秀同谈到,一个小姑娘,看到我拎两个包,很吃劲,给我送到二路车车站,以前听说过的,现在感到真正为我解决困难,感谢小姑娘,感谢“雷锋车”。

第六代“雷锋车”手 李园园谈到,面对南来北往的旅客,每一次听到他们的故事,我们也是深受触动,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从我们入职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学雷锋精神,践行老一辈“雷锋车”手的意志,做精做细,用心用情服务好每位旅客。

这样的场景时常在连云港的车站广场上演。时间的车轮转到上世纪60年代。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在全国铺展开来。那是,新浦汽车站离火车站有500多米,两站之间没有公交车可供换乘,旅客拖着大包小包赶路,很不方便,老弱病残人群更是步履艰难。新浦汽车站的几位女职工,利用工余时间,免费为旅客挑运行李。从起初的扁担变成了平板车,后来又用上了三轮车,车子不同,名字也换过几次,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喊它为“雷锋车”。

第二代“雷锋车”手 徐梅表示,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旅客人多。我们就是说拉着车,跑步去把旅客的行李,拉到我们车站,来了以后帮他买票,帮办个托运,把他行李送到了车上。旅客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到我们车站了,就像到家一样,我们为他服务,我们为他服务,就是好像为我们家人服务一样。

在“雷锋车”事迹陈列馆中,还珍藏有各地群众写给雷锋车组的10万多封信件,在那个没有手机、信息不发达的年代,这些书信显得弥足珍贵,流淌着“乐行小善成大美”的善意与深情,也是弘扬雷锋精神接续传承,发扬光大的动力源泉。在陈列馆内,一封用盲文写成的信,翻译过来后让人心生暖意。

第四代“雷锋车”手 车良梅谈到,这个孩子是在车站丢了行李,我们的“雷锋车”手不仅帮他找回了行李,还根据他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捐款捐物。正是这些一封封的朴实言语的感谢信,还有旅客们对我们“雷锋车”组服务的认可和表扬,激励着我们,要继续拉好“雷锋车”,更好的为广大旅客服务。

接力60年的“雷锋车”,无论是拾金不昧、见义勇为,还是助残帮困、志愿服务,一茬又一茬的好事时常在小小站台里上演,并逐渐延伸。他们所在的新浦汽车总站成立了“雷锋车港城红”志愿服务队和党员先锋队,先后走进学校、社区、敬老院、困难家庭开展志愿帮扶活动;近十年来,“与雷锋车同行”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励港城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人物,形成一批彰显雷锋精神的文明品牌,“一群好人 满城春风”成为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连云港进入高铁时代后,就“怎样开好新时代的‘雷锋车’”为主题,新浦汽车站党支部以及“雷锋车”车手开展了大讨论,坚持“旅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提出和践行“五学一站”学技能、学礼仪、学法律、学英语、学哑语,并在连云港高铁站设立“雷锋车”驿站,把服务延伸到免费提供休息场所、旅游咨询等方面,让这块60年的“学雷锋”老牌子历久弥新。

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陶静 杨涛

编辑:付友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