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看病遇到困难?这些就诊常识和技巧,家属一定要知道!(一)
家有老人,自然免不了去医院看病。作为家属,您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困扰:好不容易挂到了心仪医生的号,见到医生却不知从何说起;当您代替行动不便的老人问诊时,病历资料总是没带齐全;老人不愿意抽血做检查,抗拒住院,您劝不动“倔脾气”的老人......
那么,老人就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医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沟通?老人生病就要住院吗,生病了该听谁的……今天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张艳艳主任跟大家聊聊,“怎么陪老人看病”。
老人去看病可能面临着以下几个难题:
1、不知道就诊流程,不会操作各种自助设备。这个倒不是最难的,哪怕你不识字,医院里总可以找到能帮你的人,只是慢一点,麻烦一点,重要的是老人要克服心理障碍。
2、不知道看哪个科,找哪个医生。特别是在新发疾病的时候,医院官网上虽然有医生资料,都是博士专家,但外人很难辨别谁更擅长这个病。
3、疾病还没查清楚,诊断不明确。老人是相当注重身体的,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人陪伴和鼓励。
4、一些疾病老人并不完全知情。
5、病情不稳定,特别是重病的情况下。如果就诊过程中突发意外,没有人陪伴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迅速反应解决。
6、老人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看着身体挺好的,思路已经不清晰了,时常说不清楚病情,记不住正在服用的药物。
7、异地看病。面对疾病的焦虑和在陌生城市的无助,独自看病心里会有很大的负担和担心。
8、行动不便,需人协助。
总之,病痛在身,一个人就医,孤独感更甚。如果老人是一个人到医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既要走完整套检查流程,又要担心做检查时随身物品放在哪等琐事,必然有诸多不便。陪老人看病,也是病人的心理依靠。
1.陪老人看病,如何省时省力?
同一个老人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健康问题,我们称之为“老年共病”。共病可以是脏器疾病、精神心理问题、老年综合征,也可以是其他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问题。所以,每次见医生前理清看病思路尤为重要。
首先,请提供详细的病史、查体、用药史、检查结果和当前的问题。对于希望医生解决的问题,可以做好日常记录,包括症状、发病时间、发病规律、已做的检查、正在服用的药物等,最好拍照记录或随身携带药盒,也可以列一张用药清单。如果就诊的目的是慢性病管理,除了提供最近3个月的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血脂数据等,还要记录最近两周的血压、血糖、心率等慢性病监测指标。
2.代替老人问诊,怎样才能更有效?
有些高龄、衰弱、腿脚不变的老人不方便去医院,家属在代替老人问诊前应该做好“功课”,以帮助医生尽最大可能了解老人的个人情况及疾病问题。
家属最好能提供完整病史,说清楚就诊目的,药物名称(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药物剂型(如片、胶囊、缓释片、肠溶片等)、药物规格(如5mg/片)、每次用药剂量、用药次数、服药方法、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原因。详细的用药清单可以为医生的诊疗提供线索,避免出现医生处方过量或剂量不足的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用药问题,大大提高药物重整的效率和质量。
除非万不得以,就医时还是应该本人到场,尤其是初诊病人,否则医生很多情况下只能提供咨询建议,仅供参考。
对于一些家属来说,每当家里的老人稍有不适,他们便习惯将老人送往医院住院治疗或疗养,认为这样做更放心。但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呢?什么情况老人更适合居家护理,什么情况老人住院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恢复?当老人的个人意愿和医生不完全一致时应该怎么办?这些大家关注的问题,张艳艳主任将在下期节目详细为大家解答。
来源:连云港广电传媒集团广播传媒中心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