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韵流芳】说“新浦” (《海州文旅之声》第196期)

2024-09-02 16:22:23





走遍海州  是身体的旅行

访遍老友  是心灵的探寻

枕山襟海  品味文化      

与文化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海州文旅之声》



 说“新浦”




“新浦”这个地方,在2014年新的海州区成立前,是连云港市的中心城区、市政府驻地。现在,“新浦区”这个称呼已经基本上不再出现了,但“新浦”作为一个地域的概念还经常被人提及,因为新浦在整个连云港市近现代发展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浦的历史并不长,直到清朝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海水东退,这一带才逐渐成为陆地,也使古海州地区摆脱了“半岛”的形态,成为“内陆”。我们就先从行政区划的范畴,梳理一下“新浦”的发展线——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海州54镇划片合并,大的称“市”,小的称“乡”,新浦属临洪市;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新浦隶属东海县临洪镇;

1913年,东海县将所辖39镇调整划为7市2乡,新浦属临洪市,十余年后又先后属第二区、第一区;

1948年11月,新浦解放,新海连特区成立,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划新浦、海州为新海市;

1953年,新海连市由山东划入江苏,新浦仍为市政府驻地;

1955年,龙尾区、盐河区合并,建立新浦区;

1983年,新浦、海州两区合并成立新海区;

1986年,新海区划分为新浦、海州两区;

2014年,撤销新浦区、海州区,成立新的海州区。


“新浦”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呢?可能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新浦”原来是河的名字。

(以下内容节选改编自韩世泳《新浦史话》)

各种辞书对“浦”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跟水有关。对照古海州几部志书关于“浦”的载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古海属地区的“浦”,就是指那些把“大水”引向“小口”而通往其它大水体的小水渠。古海州沿海滩地上为什么会有这些独立的小水系呢?这是海州海岸不断变迁的结果。据海州志记载,古代大海离海州城很近。可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这277年间,由于黄河全部走苏北入海,泥沙骤增”(《连云港港志》),使苏北海岸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泥沙的淤垫,使海岸迅速向海州古城东北方向推进,原来在大海中的云台山,在这期间逐渐离海归陆,在其周边出现了大片大片的海滩。夏秋大雨季节,洪水漫流,顺势汇集,沿着低洼的地方向下流淌,流入大海,年复一年,自然就形成了一条条小水系。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滩变成了新盐滩,成了人们晒盐、捕鱼的场所,这一条条小水系又得到了疏浚加工,便成了具有上述明显特征的“东海诸浦”。

板浦镇2.png

古城海州东南方的海岸,原来在现在的板浦以南,由于大海北徙,出现了“板浦”。后经修浚,板浦河和运盐河正式沟通成为“场河”,至“板浦口”入海;后来“板浦口”以下淤塞为海滩,出现了“卞家浦”,运盐河又经板浦、卞家浦从卞河口入海;当卞河口以北又淤成滩地时,从卞河口到孔望山东北处的大海边,又形成了一条小水系,因为出现于板浦、卞家浦之后,当时人们就称之为“新浦”(因为流经朐山脚下,当地人也叫它朐山河)。经盐商捐资疏浚,新浦又成了整个运盐河下游的新河段,“新浦口”理所当然地成了运盐河的入海口。由此可见,“新浦”本来是河的名字,其入海口——“新浦口”才是当初的地点名称,应该是后来人们把它简化成了“新浦”。

    这样说来,新浦最早就是在新浦口一步步发展兴盛起来的,并不在原来的中心城区那一带,而“新浦口”,经考证,起初是在孔望山东北部,就是现在的玉带河与西盐河交汇处的玉带河桥和玉带河闸附近。那么,新浦的历史也应该从新浦口的诞生算起了。

地方史专家刘洪石、张传藻早年撰文指出,古海州一带曾几经沧桑:“五、六千年以前,锦屏山和大村的先民们是来往互通的,从锦屏山到中云台、南云台,并没有海洋的阻隔,之后古海州一带海平面迅速上升。到秦汉时代整个云台山完全被海水包围。”“锦屏山的前沿也受到上涨中的海水威胁。”“直至清初海州城东仍为海浸,云台山孤立海中。”后来因为黄河决口夺淮从苏北入海,引起了海州海岸的快速变化,以至又出现了清康熙四十至五十年(公元1701-1711年)间云台山和海州之间逐渐沙淤成陆的现象,到乾隆五十九年至嘉庆九年(公元1794年-1804年),古恬风渡及其附近大片海域远退而去,现在我们生活的新浦这一带,才随之成为陆地。

所以,要计算新浦的年龄,最多是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盐商捐资疏浚新浦河、立了“新浦口”算起,至今也就226年。至于以后随着海岸变迁,新浦口逐渐移位到今天民主路一带,那历史就更短了。不过,新浦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迅速汇聚了工商业资本,而随着陇海铁路向东延伸到大浦港,又引来大批外来客商投资经营、兴办实业,使新浦不过百年就发展成为古海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苏北鲁南的商贸中心,更是在上世纪30年代,赢得了“苏北小上海”的美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也正说明了,对外开放的精神气质自这片土地诞生之初,就已经深深根植在它的基因之中了。





大美海州天下传



记忆中的海州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在一丝温柔中隐藏着一份宁静,不紧不慢,尽现从容,抚今追昔,海州这座千年古城从未停下发展的脚步,或许今天您对海州的无意一瞥,也将成为明天海州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帧。







来源: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 周寅

          教育传媒中心 徐止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