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连云港】走进核医学——PET/CT

2024-01-19 17:28:59


PET/CT技术是全球最高端的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堪称“现代医学高科技之冠”。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接受PET/CT。那么,它究竟可以发现、诊断哪些疾病呢?为此,本期节目,我们也是特别邀请到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陈鹏主任做客本栏目,向大家介绍这一“PET/CT—医学影像上的探测雷达”,帮助大家更加直观、深入了解这项检查技术。



【专家简介】


陈鹏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委员,副组长

江苏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

连云港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连云港市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

连云港市医师协会精准医疗委员会委员

连云港市抗癌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



黄欣:陈主任,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台PET/CT可以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陈主任:目前,PET/CT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次用于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黄欣:据我所知肿瘤的早期诊断是PET/CT的独特优势。那这些优势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陈主任:PET/CT能早期诊断肿瘤,是PET/CT的独特优势。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显像剂的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相较传统的影像学检查(B超、CT和MRI),PET/CT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在疾病早期尚未出现形态学变化时,PET的特异性分子探针就能探测到分子表达或代谢异常的肿瘤细胞。因此,PET/CT较CT和MRI更易发现早期肿瘤和微小病变。此外,MRI和CT检查发现脏器有肿瘤时,有时很难判断良恶性,特别是在疾病早期,而PET/CT检查可以根据恶性肿瘤高代谢的特点做出诊断。

  


黄欣:陈主任,您在临床工作中肯定遇到很多通过PET/CT诊断的患者,您能具体举几个例子吗?

陈主任:好的,我简单举两个例子。有一位患者声音嘶哑2个月,到处奔波求医始终没有找到原因,CT检查未见异常,而PET发现一个高代谢的小病灶,PET/CT将该病灶定位于喉部,术后病理结果为喉癌。早期的诊断使这位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另一位患者因吞咽困难前来就诊,经活检诊断为食管癌,本打算进行手术治疗,术前的PET/CT检查意外发现已有远处的转移灶。因此,取消手术,改为放化疗,避免了不恰当的治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损失。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明确肿瘤分期PET/CT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肿瘤分期指导着肿瘤的治疗方案。

黄欣:请问陈主任,关于PET这项新的检查技术,患者可能比较关心它的辐射剂量,您能给大家来好好科普下吗?


陈主任:“这个检查的辐射安全吗?”“药物打入我身体会有伤害吗?多久才能消失?”这是我们核医学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时与病人间最常见的对话。


PET-CT检查的“核”就主要体现在PET中的18F,它是一种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在葡萄糖上,从而被肿瘤摄取后显像。其进入血液后将迅速被代谢清除,后经尿液排出。在给患者注射的药物时,药物剂量是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进行精准计算的,患者接收到的辐射剂量完全是在医疗安全范围内,不会产生实质伤害。其辐射剂量就好比做一次增强CT,完全不必忧心。完成PET-CT检查后,多喝水、多排尿还能尽早将核素排出体外,一般来说24小时后测得的辐射剂量就已经微乎其微了。


在近期的一些公众号夸大了PET/CT的辐射剂量问题,这对PET/CT的发展及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不利的。PET/CT对于疾病的诊断更侧重肿瘤、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疾病,有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患者所承受的辐射剂量是在允许的安全范围之内的,完全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更多精彩,尽在本期《健康连云港》

本期:走进核医学——PET/CT

首播:1月20日 18:00

   重播:22:30  次日7:20

来源: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生活传媒

通讯员:宋凌飞

编辑:黄  伟
初审:张杉杉
复审:黄  欣
终审:童大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