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出事了才后悔!这些“小事”关乎孩子安全,一定要注意
今天一上午,小编接连编发了三条有关“儿童安全”的新闻,不知道有多少家长和小编一样,看到这些新闻,心里一阵难受和紧张……
……
孩子太小,面对这个世界显得太柔弱,我们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也正因如此,小编想盘点一下身边危险的“小事”,无意制造焦虑,只是想提醒各位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妨再多一点小心。
除了新闻里提到的儿童用药、运动玩耍安全等,孩子坠楼、车内高温等新闻也屡见不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来细数一下吧。

儿童用药
首先来说说新闻里的儿童用药。
除了用药安全事故之外,一些家长在用药观念上的主观错误认识导致的儿童用药问题也不能忽视。
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地成熟完善。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体重、体液含量、体表面积、器官功能等生理因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服下的药物在儿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也不尽相同。
所以,儿童安全用药问题很重要。切记,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一些成人可以正常使用的药物,因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就需要禁用或慎用。
那么常见的儿童用药误区有哪些呢?
1. 剥掉胶囊壳方便喂药
胶囊对于儿童来说不便于吞咽,于是好多家长就直接掰开胶囊倒出药粉冲水给孩子服用。
可有所不知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胶囊都适合掰开服用,比如肠溶胶囊,肠溶胶囊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药物对胃粘膜的刺激或是为了避免胃液对药物的灭活,如果掰开胶囊直接喝下药粉,本应在肠道中释放的药物结果在胃里就提前释放了,不但容易刺激胃黏膜产生不良反应,也可能影响药效。

另外还有缓控释胶囊,如果掰开胶囊直接服用药粉,会造成药效过于强烈,造成毒副反应,所以,家长不要擅作主张地掰开胶囊。
2. 滥用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小,维生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另一类为水溶性维生素,能溶于水,因此需要每日供给,缺乏时症状发展迅速, 包括维生素C、B族维生素、维生素P等,有些父母认为,维生素是营养剂,多多益善,于是长期大量给孩子服用。但维生素并非是包治百病的神药,滥用不仅没有益处,甚至还会危害孩子身体。例如,维生素A过量可引起烦躁、头痛、呕吐、皮肤瘙痒、视物不清、肝脏肿大;维生素D过量会造成多脏器点状钙化和多尿;维生素E过量会导致出血倾向……所以家长应严格掌握剂量和疗程,不可盲目用药。
3. 用果汁服药
有些药物较苦,所以家长会让孩子用果汁服药。可是果汁可能会影响药效,果汁中含有影响药物代谢的酶,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增加药物毒性,比如,橙汁会抑制部分抗过敏药、抗感染药发挥药效。家长在应尽可能地让孩子用温水服药,至于能否是用果汁参考药物说明书。

4. 症状消失后给孩子自行停药
很多家长担心抗菌药物有副作用,一看孩子病情稍有改善就立即停药。抗菌药物使用有严格指证,必须由医生开具处方使用,待临床症状消失后停用抗菌药物时机应遵从医嘱,因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不仅容易导致孩子病情反复,而且更容易造成细菌耐药。所以,尤其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更要听从医生的指导。
三步教你儿童安全用药
那么,家长该如何安全用药呢?在具体用药过程中,家长们要时刻铭记以下3步:
第1步
选择合适的药品,当孩子生病时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不要轻易听取他人的意见,仔细遵从医嘱,不可漏服、多服,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儿童用药的剂量及不良反应。
第2步
在用药的过程中,确认正确的服药方法,禁止强行逼迫孩子服药,这样容易造成精神恐惧。如果在哭闹中或捏鼻子灌药,易把药和水呛入气管,轻者呛咳、呕吐,重者气道被堵造成窒息,有生命危险。

第3步
用完药后,将药品安全放置在儿童不能触及到的地方,并且定时检查家里的药品是否有过期现象。
温馨提示:
建议家长们为宝宝设置专用小药箱,把成人药品和宝宝药品分开存放,并按功效不同分类放置,贴上标签,写上药名、规格、用法及主要作用等。每隔3个月应清理一次药箱,检查药品是否有发霉、粘连、变质、变色、松散、怪味等现象。

玩耍安全
几天前,安徽合肥一个5岁的小男孩手指不慎被铁环卡住。在消防员救助的过程中,小男孩变身“话痨”,狂爆金句,令人捧腹:
“叔叔你专业吗?”
“虽然我胆大包天,但我真的很怕。”
“如果我是一个聪明人就好了,结果我是一个笨蛋。”
……
小男孩的妈妈在一旁“崩溃”了,伸手捂住了他的嘴:“哎哟,儿子,少讲话!”
笑归笑,作为家长,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发生危险。然而意外却时有发生,我们的身边或社会新闻中,儿童遇到危险或意外伤亡事件屡屡发生。
我国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曾指出,在我国0到14岁的儿童中,平均每年约有16万个儿童死于意外伤害,还约有64万个儿童因意外伤害而致伤致残。其中,包括了高处跌落、烧伤、触电、交通事故、溺水等许多原因。这些数据触目惊心,这些事例也让人不得不重视。
为人父母,从十月怀胎,到孩子出生、长大,最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守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时时刻刻牵肠挂肚的头等大事。
儿童天真烂漫,好奇心、求知欲、模仿力等都很强,但他们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又很少,所以往往很容易陷入危险。家长除了要对孩子进行看护,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懂得规避危险、自我保护。
一般来说,小区是孩子玩耍最多的地方,可其中所潜藏的危机也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小区里的各种环境,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提前了解过?宝宝常用的游乐器材是不是有按时维修?这些都是带宝宝到小区应该先注意的事。
TOP1:秋千
秋千几乎是每个小区都有的游乐设施,有的小区还有好几处。玩秋千发生意外,最关键的是秋千的链条(或绳索),除了被秋千链条(或绳索)勒住脖子的不幸意外,也有被金属链条夹伤的事件发生,这与秋千链条的设计、与旁边物体的安全距离、宝宝本身的使用方式都有关系。
有些宝宝在玩秋千时会不按常理荡起落下,而是在原地绕,这样秋千链条(或绳索)就很容易缠在一起。一些被秋千链条(或绳索)勒死的意外事故通常都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旦链条打结,以宝宝的能力就很难挣脱。
√ 预防和应对
在宝宝玩秋千之前,爸爸妈妈们首先要检查一下秋千的链条(或绳索)是否牢靠,链条(或绳索)是否有缺陷,秋千椅上是否有钉子之类的硬物等等。在宝宝荡秋千之时,千万不要走开,以免秋千链条(或绳索)缠绕或者宝宝从秋千上摔下来。
TOP2:翘翘板
所有类似跷跷板、摇椅平衡的设备,对于年幼的宝宝可能是一件比较危险的玩具,因为坐在翘翘板一端的宝宝,往往会出乎意料地从跷跷板上跑开,而致使另一端的宝宝来不及反应,从器械上翻落。
√ 预防和应对
在宝宝坐翘翘板之前,一定要叮嘱宝宝抓住扶手,爸爸妈妈也最好站在旁边,随时可以抓住翘翘板,保证安全。对于宝宝来说,最理想的是那种类似跷跷板的,却只能一个人坐在上面进行摇动的活动器材,如摇马、摇椅等等,宝宝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使它摇摆起来。
TOP3:滑梯
滑梯是小区里最常见的设施,也是宝宝们最喜欢玩的大型玩具。现在的滑梯,很多都是具有多项功能的,可以练习宝宝的攀爬能力等多种运动能力。正因为功能多,其危险程度也高。小朋友之间的挤压、抢夺都会造成从高处掉下来的可能性。
√ 预防和应对
爸爸妈妈首先要了解这个设施是否安全,在宝宝玩之前,先仔细的检查一遍或是亲自动手去摸摸、碰碰,看看设备是否稳固有无危险。其次也要清楚的了解宝宝自己本身是不是有能力使用这个设施。不到3岁的宝宝手部肌肉力量不足,勉强玩攀爬架就有可能造成危险。当宝宝在溜滑梯时,爸爸妈妈最好在旁边看,不要离开太远。
其它需要注意的地方
1、与其它小朋友互动的状况
因为小区里通常有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爸爸妈妈要注意小朋友太多的时候,是否容易发生推挤或跌倒的状况,注意宝宝与其它小朋友的互动,以减少跌倒或擦伤等情况的发生。
2、让宝宝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要避免宝宝发生意外伤害,最好的方法还是爸爸妈妈自己要有全面的照护。爸爸妈妈平常就须对环境有完整的了解及对各种意外灾害的照护方法能够有充足的知识,才是避免意外发生的最好方法。
3、多检查环境和宝宝的衣着
在宝游玩时,你必须多一个心眼:检查一下游乐场的秋千、攀趴架、滑梯的表面是否有较疏松的材料,比如沙子、石子、树木的根或者碎屑——危险的沥青或水泥。
10米高的平台都应有保护性的屏障——而不仅仅只有一个护栏、固体嵌板或者垂直的柱子。滑梯的扶手高度也要适当,以防宝宝摔到滑梯外。
另外你还有必要检查一下宝宝的衣着。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宽松的衣服以及系带的衣物(风帽,斗篷,围巾)附在机器上引起的,这一点你千万不要大意!

飘窗、阳台
飘窗和落地阳台,采光好、空气好。
天气晴好的日子,捧一本书坐在阳台,微风和煦,阳光暖融融得照在身上。
这是我们都想过的理想生活。
但是,对孩子来说,飘窗、落地阳台却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类似的新闻还有很多……搜索这样的新闻,真的是又紧张又心酸。我们看的是新闻,可新闻里的人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触目惊心的孩子坠楼新闻,也给我们提了醒:
1.有孩子的家庭,所有的窗台最好都装上防护栏,避免孩子玩耍时攀爬到窗台坠楼。
2.平时一定不要让孩子单独在窗台、落地阳台等处玩耍,自己抱孩子的时候,也跟阳台、窗台保持距离,更不要探身出去,以免一时手滑酿成终生悲剧。
3.最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留孩子一个人在家!不要有“我就出去两分钟不会有事”的侥幸心理。
太多太多的新闻告诉我们,孩子坠楼往往是因为一个人在家,想找大人导致的!

车内高温
几乎每年夏天,都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不仅国内,历年来世界各地频发这类事故,以统计数据相对完整的美国为例,每年总有几十个孩子成为这类事故的牺牲品,平均每9天发生一起。
因此,小编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开车出门:
1.无论何时,只要下车,最好都记得带孩子一起。
2.如果只是临时下车的话,最好先开车窗,以免发生意外。
很多人也许会自信地说“我绝对不会做出这类蠢事”,或者有人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肯定是父母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可有的时候,多种巧合的情况下,“无意”的成分最可能啊!

动物抓伤、咬伤
很多孩子都喜欢小宠物,但自身却缺乏防范意识。
然而,在猫、狗的唾液中可能带有狂犬病毒和细菌。如果被这样的猫、狗咬伤后,起初伤口会出现疼痛、红肿,如果不处理,几天至几个月后可能会出现烦躁、惶恐不安、牙关紧闭、怕光怕水等狂犬病症状。一旦病发,出现典型症状体征,生存的可能性极小,病死率几乎达100%!
带孩子出门,要再三强调:
1.别人家的狗狗在吃食、睡觉、玩玩具时,千万不要打搅它们。
2.如果想跟狗狗一起玩,或者想摸一摸狗狗,一定要征得狗狗主人的同意。
3.狗狗露出牙齿、背上的毛竖起、吼叫的时候,既不要接近也不要跑,慢慢走开就好。
4.如果狗主人同意你跟狗狗一起玩耍,一定不能用力拉它的耳朵、尾巴、爪子等部位。
这是一幅狗狗的“身体语言”图,家长们可以教会孩子们识别外面遇到的小狗,表现出来的动作到底是什么意思哦!
另外,如果孩子一旦真的遇到危险,被动物所伤,先简单做好止血准备(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的话),然后一定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尤其是有时被小狗小猫等小动物挠了一点点,很多家长可能不在意,但你一定要知道,凡是有可能让病毒进入血液的破损或伤口,都有可能感染上狂犬病毒。
如果破损皮肤被携带病毒的动物舔舐了,唾液中的病毒会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血液。而且我们也无法判断动物爪子上是否沾染了病毒,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交通出行
现在外面车多人多,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遵守相应的交通安全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是家长们自己应该注意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非标三、四轮车成了很多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一种重要交通工具,有的还会在车后贴“接送小孩”几个字,但亲爱的家长们,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车根本不能上路!
之前,一辆满载学生的三轮车与机动车相撞,三轮车上的孩子们腾空飞起后,重重摔倒在地,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例……
一起看看三、四轮车的危害
1、无正规手续,安全隐患突出!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绝大多数电动三、四轮车安全系数低,车辆配件质量低劣,售后服务缺乏,车辆外壳轻薄,车骨架随意拼接,发生交通事故极易给车内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
行驶中的车辆发生自燃
2、无规矩意识,违法乱象不断!
电动三、四轮车驾驶者基本没有经过正规驾驶培训,不熟悉交通法律、法规,在行驶过程中经常出现闯红灯、随意掉头、逆向行驶、乱停乱放、随意横穿机动车道、违法载货载客等违法行为。
这些做法实在太危险了
我们千万别
为了一时的方便
毁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看完文章
你觉得还有应该补充进来的
就请在留言区写下来
让更多的家长看到吧!
编辑:郑建妤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