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不能活在真空里”不是童书成人化的理由和借口
内容不适合孩子阅读等,其中不乏知名作家的作品。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心,一场“阅读保卫战”正在进行中。有家长整理出一份“排雷书单”,还有家长发出疑问:如何为孩子选到合适的读物?面对家长的担忧,有专家指出,儿童文学作品中涉及敏感话题,作家要慎重,用合适的方式表现;作为家长,也不必在选书时过分焦虑,不能让孩子生活在真空环境中。怎么看这种现象,我们有请本台特约评论员王攀对此做点评:
每每提到童书的问题,很多人总会拿出一句,社会就是这样子,孩子不可能生活在真空当中,迟早会面临这些的,不可能永远绝缘。
听起来是这个道理,可问题是,如果社会就是这个样子,然后孩子就应该一开始接触这个样子的社会,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呵护孩子,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环境——无论是家的环境,还是校的环境,抑或是社会的环境呢?
显然,我们对于孩子保护,隔离社会上,成人世界里一些不好的东西,归根结底在于孩子的年龄还小,思想不成熟,无法辨别、无法抵抗。换句话说,不是不让孩子接触社会,接触成人东西,而是什么时候接触。
看国外的一些童书,有时候会觉得特别的幼稚,怎么这么教孩子呢。可反过来一想,孩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那些机智的、充满意外的童书设计,看似教给了孩子超出同龄,甚至比肩成人的内容,认为孩子因此成熟了,长大了,抢跑了,可殊不知,这是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童心,其结果不是有利于孩子,而是害了孩子。
所以,童书必须以适合孩子年龄的方式来呈现。
但遗憾的是,一些童书的写作、出版,还有推荐,枉顾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心想通过出格的方式获得孩子的喜欢;而童书因为是给孩子看的,缺少了大众层面的把关,以至于让类似成人化的东西,不适合孩子的东西,在童书里泛滥成灾。
我觉得,一方面需要童书写作者、出版者、推荐者自觉,不要用所谓“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给自己找借口;而另一方面,也应该通过鼓励方式,让全社会关注童书,给童书挑错,避免童书问题。唯有如此,童书成人化的问题才可能得到纠正。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