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存放冰箱几天会变质?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食物存放在冰箱里几天会变质?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过了保质期的食品还能吃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超市购买食品时总会习惯性地看一看生产日期,如果同一款食物的生产日期各不相同,肯定会优先选择购买最近生产的,而那些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则会被商家放入“临期食品”的货架,价格也相对较低。
很多人不禁就要问了
这种快过期或者已经过期的食品到底
能不能买?能不能吃?
保质期是什么?
要搞清楚过期食品能不能吃的问题,我们先要了解食品保质期到底指的是什么。根据原卫生部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GB7718-2011,保质期的定义如下: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例如0℃—4℃)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其实保质期更准确地说应该叫最佳食用期。它是食品生产厂家标注在包装上的承诺。也就是说,在保质期内,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生产厂家承诺食品的风味、口感、安全性各方面都有保证,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如果出了问题,厂家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在其他国家,食品的保质期被分为赏味期限和消费期限,前者指的是吃起来味道最好的期限,即食品在没有开封的情况下,若根据包装上提供的保存方法保存的话,品尝起来比较好吃;而消费期限则类似于国内的保质期,意思是在这个期限内,食品可以安心食用,一般对应的是5天内品质就会变低的食物上,如肉类、蔬菜、牛奶等。
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食品过了保质期,
是否就意味着完全不能吃了呢?
答案:不是的!
保质期是一个参考,食品保质期不等于食品最后可食用时间。过期食品并不必然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只是过期食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会大于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食品从生产、包装、流通、销售到消费者贮存的各个环节,食品各方面都在慢慢发生变化。而对不同的食品,这种变化的性质、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含水量较少的食品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受潮变软,最先带来口感的变化;而冷冻食品过期后,味道会不新鲜等。但是这些变化只是食品品质某种程度的下降,并不一定带来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买回家后,要根据包装袋上的保存条件进行放置,有些食品虽然过了保质期,但只要按照正确的方式保存了,从安全性方面来看,还是可以吃的,比如饼干、罐头、牛奶等,只是味道和口感方面没有那么好了。而那些从气味和外观上已经很明显变质的食物还是不要吃了。重要的是,食品是否真正能吃,主要还是看食品是否发生了腐败变质或其他本质变化。
贮存条件很重要
细心的小伙伴也会发现不同的食物,包装袋上要求的保存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些食物需要放进冰箱,进行冷藏或冷冻,有些则需要常温保存就好;有些得在干燥的通风处放置,有些开封后要尽快吃完。
这是因为食物在保质期内会因为环境发生很多物理、化学、生物等反应。比如,物理反应包括食物受潮、干燥或者结块,通常情况下,发生物理变化后食物不会对人体有害,但食物品质会下降;而化学反应和生物反应则会让食物变质,尤其是生物过程,微生物繁殖,会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如果发现食物已经变味,长斑等,一定要立即扔掉。
编辑丨张艳
审核丨张弛
来源丨食安港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