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最后一块板拿去架浮桥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的历史有深切的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新的使命。” 党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源泉。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与连云港市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推出《悦读百年 永葆初心》特别栏目,将为您诵读党史,感悟烈士家书里的初心。
最后一块板拿去架浮桥
在于都县建国路上,有一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客家老宅——刘次垣民居。奇怪的是,老宅内20多个门框上,有的没有门板,有的只剩下半边门板,一些房梁也被锯下,锯痕清晰可见。“这些门板和房梁都是当年拿去给红军架桥了!”92岁高龄的李美珍老人安详地坐在堂屋的椅子上,为我们解开了谜团,“当年,红军对老百姓那是真好啊,老百姓都愿意帮助他们!”当年才7岁的李美珍,还清楚地记得老百姓“最后一碗米,拿去充军粮;最后一块板,拿去架浮桥”的动人情景。
1934年10月,为了帮助红军架设浮桥渡过于都河,沿河两岸的老百姓把家中所有的材料都捐献出来了,只要是红军用,不管什么东西,都可以拿去。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扛着几块棺材板来到河边,要把棺材板给红军用作架桥材料。战士们一看,忙说:“老大爷,这是您老的寿材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收啊!”老大爷一听急了:“我说这个同志啊,你怎么不通情理呢!红军在前方打仗,连命都拿出来了,我拿几块寿材板算什么!”战士们还是不肯收,“骗”老大爷说:“我们的材料够用了,寿材板我们给您送回去吧。”老大爷发火了:“扯谎,我晓得材料还差得远呢!要不是红军为我们穷苦人打天下,别说寿材,我连饭都吃不上!你们要是不收这几块板,就是说我不中用了!”战士们没办法,只好收下。
周恩来同志听说此事后,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为了躲避敌机轰炸,1934年10月17日到10月20日的4天里,每天傍晚老百姓开始帮助红军架设浮桥,通宵渡河后,次日天亮之前又把浮桥拆掉,晚上再搭,反复拆搭15次,8.6万中央红军全部顺利过河,而敌人竟毫无察觉。
34万于都百姓,共同为红军守住了这个天大的秘密!“是老百姓拿出家中所有的木料,为红军架起连心桥,渡过于都河的。”李美珍老人感慨地说。85年过去了,洞开的大门一直在默默地告诉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军民鱼水情,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拆下自家门板,锯断房梁,架设连心桥,帮助红军顺利过河的!长征是一场为了人民而出发,依靠人民而胜利的伟大壮举。有了老百姓的支持,红军就如鱼得水,无往而不胜。今天,我们在新长征路上,时时刻刻都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于都百姓为红军架设浮桥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配音:颖儿
稿件来源:中共连云港市委党史工办
制作:FM90.2 连云港手机台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