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我和我的党支部 |他们书写黄海滩涂生态新篇章
2021-06-07 18:39:15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融媒体系列报道《我和我的党支部》
今天,为您带来由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携手江苏盐城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等全国100家电台采制的《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党支部:书写黄海滩涂生态新篇章》。
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江苏盐城黄海湿地,蓝天碧海、鹤舞鹿鸣,每年约有中国4/5以上的野生丹顶鹤春去秋来,引吭高歌,这里传唱着《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1983年自然保护区临时党支部建立到如今,三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加入到湿地保护的行列中来,他们常年远离城市,扎根茫茫滩涂,始终坚守保护鸟类、守卫湿地的初心,书写着黄海湿地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故事。
▲ 支部合影
殷鹏,现任保护区鸟类研究中心副主任,1981年出生的他差不多跟保护区同龄,却已经在保护区守护鹤声飞过20年。作为黄海滩涂新时期“真实故事”的续写者,殷鹏说通过他们共同努力,保护区乃至整个盐城黄海湿地在2019年翻开了新的篇章。
▲ 殷 鹏
殷鹏
这些年,我们通过扎实的生态保护工作,黄海湿地凭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数以百万计的迁徙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是勺嘴鹬、丹顶鹤等珍稀濒危候鸟不可替代的自然栖息地。2019年成为中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型世界自然遗产地。
然而,上个世纪80年代,丹顶鹤在黄海湿地的越冬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有数据显示,1982年越冬后平安回到北方繁殖的丹顶鹤仅有170多只。1983年,中国第一个滩涂型自然保护区及临时党支部在这里成立,党支部成员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走遍了滩涂的每一寸土地,划定保护区范围。
用现任支部书记、保护区副主任陈浩的话来说,支部的成长史就是一部保护区的发展史,更是一部盐城生态文明的保护史。
▲ 支部合影
陈浩
▲ 陈浩
1998年党支部决定开展万亩芦苇荡人工湿地修复工程,丹顶鹤腾挪出更多觅食空间,更有利于物种多样性的发展。但越是原生态就意味着保护工作就越艰辛。一望无垠的芦苇荡,上百公里,科研工作者每天都要不定时地巡逻,不同的片区,只留下蜿蜒的小路来连接。
▲ 核心区蜿蜒的护鹤“路”
“为什么不在这里建一条水泥路,方便巡逻呢?”这是殷鹏刚到保护区上班时,心里一个很大的困惑。但是工作不久后,他也习惯于穿行这苇丛......
殷鹏

在保护区一直传唱着护鹤女孩徐秀娟用生命书写生态守护者“与鹤共舞”的真实故事。歌声飞过34年,这里的老同志老党员数十年如一日,秉承“秀娟精神”,带领年轻人用脚步丈量着保护区每一个沼泽地、每一处潮水沟,一代又一代传承、接力......
陈卫华
陈卫华,保护区鸟类研究中心副主任,支部党员的中坚力量。作为徐秀娟人工驯养繁殖及育雏技术的继承者,他在丹鹤繁殖养护的事业上已经坚守了30年,学鹤叫、陪鹤住、带鹤散步、给小鹤找对象,俨然一位全职“鸟爸”。


粗略估算,陈卫华和伙伴们已经成功育雏120多只丹顶鹤。在丹顶鹤孵化方面,到了殷鹏接力的这一代,又创造性地开展了亲鸟自孵和人工育雏相结合的雏鹤繁育方式,为我国华东地区丹顶鹤的繁殖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和标准遵循;他带领的丹顶鹤繁育团队曾被评为盐城科技创新团队,牵头研发开展的自然教育活动荣获了中国林业最高奖——梁希科普活动奖。

梁希科普活动奖
在殷鹏之后,毕业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张亚楠,这个90后的小姑娘也已经在这片滩涂上工作7年了。
张亚楠
来了就不走了,这片滩涂成了张亚楠和许多同龄人逐梦奋斗的地方。黄海湿地申遗期间,张亚楠负责向国际组织提供各种鸟类观测数据,不断完善保护区基础监测体系建设,在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中攻坚克难、废寝忘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张亚楠
保护野生丹顶鹤、野生动物种群及其赖以生存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始终是保护区几代人不懈努力的目标。支部书记陈浩说,“鹤我一家”的理念,自从保护区机关党支部成立那天起,就根植在所有党员的心中。
陈浩
黄海湿地是大自然对盐城的最好馈赠,呵护这片自然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图/陈国远
当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在辽阔的黄海之滨,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内,丹顶鹤从芦苇荡深处飞出,翩跹于碧水蓝天之间。在党旗高高飘扬的黄海滩涂上,生态新篇章,正在绵延传承......
本节目由新华网、湖南电台、芒果动听、5G智慧电台、蜻蜓FM携手全国100家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党支部》同名书籍将于今年7月同步上市。立刻扫以下二维码订购: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