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党支部丨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2021-06-13 16:56:44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融媒体系列报道
《我和我的党支部》
今天,为您带来由湖南电台携手三亚传媒影视集团FM104.6天涯之声等全国100家电台采制的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打造走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80后小伙肖春雷,2008年来到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回忆起2012年刚刚入党的时候,他说:“南繁专家林德佩老师、顾兴芳老师扎根一线能吃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作为一名年轻党员,要当好南繁‘接力棒’,坚持不怕苦不怕累的‘南繁精神’,还要努力将新的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实现新突破。”现如今,在育制种科研路上一直不懈努力的肖春雷已是满头白发,同事们都叫他“肖大叔”。

党员肖春雷手拿青瓜新品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耐住了挫折与失败、耐住了枯燥与寂寞,历经四年,肖春雷和党支部的同事们培育出了新一代青瓜驰誉505号,亩产由原来的8千斤至1万斤,增加到1.2万斤至1.5万斤。油亮型的青瓜品种投入市场,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产值好的农户都盖起了“青瓜楼”、“豆角楼”。

肖春雷指导农户防治青瓜叶片病虫害
近十几年来,让南繁的资源优势就地转化、助力乡村振兴,这样的初心烙印在每一位南繁研究院党员的心中,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动力。肖春雷说,最近支部走出去了一位优秀的驻村书记——杨小锋,他所在的海南三亚那受村也成了响当当的明星村。2018年杨小锋带着青瓜、豇豆、阳春砂仁、天门冬等十几个南繁科研成果来到那受村转化应用。
杨小锋(右)与村民苏其文(左)在百香果树下
南繁技术在一代代年轻科研人的专研下助推海南农业走向现代化、精细化、绿色化。今年2月,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人物,杨小锋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

杨小锋在人民大会堂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全国各地的种业专家在试验田里挥汗如雨,收集、比对、分析,优良的棉花、水稻、小麦、甜瓜等品种,从南繁基地诞生并向全国推广种植。榜样的力量,一直激励着肖春雷和支部年轻党员不懈努力。
2005年,三亚市政府组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南繁育制种、瓜菜、水稻、设施农业等领域的研发和科技服务工作,承担着南繁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促进技术资源本地转化等重任。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2010年成立,现有党员24人。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活动
近年来,支部突出特色,以党务促业务强服务,建成落根洋南繁核心区配套服务区,推进3.7万亩南繁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三亚市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项目配套科研用地1500亩的租赁工作,跟进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总部落户三亚。支部成立的时间虽不长,每一位党员却用成果和行动践行着南繁党员的初心,助力海南农业发展、做新品种的研发者。
党支部科研人员看种苗长势

南海之滨,育种天堂。经过多年的发展,三亚已成为全国育种圣地,以及农业育种的“加速器”。每年冬季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近百家育种单位,特地到海南开展南繁工作。大家熟悉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就曾是其中之一。
未来三亚南繁将如何发展,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书记柯用春信心满满地表示,从1986年南繁人在海南试种青瓜开始,到现在形成了海南冬季300万亩的冬季瓜菜产业,同时也是创造了当地200亿左右的产值,也成为了全国人民冬季瓜菜的一个菜蓝子基地。未来研究院要以服务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为“一带一路”搭建产学研结合的的两座桥梁:一是利用南繁搭建海南与内地农业科研院校的链接桥梁,汇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三亚农业;二是利用海南气候、南繁聚集优势,搭建海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热区国家的南繁成果转化桥梁。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党支部合影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如今,乘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东风,南繁基地正加快科研配套服务区建设,朝着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加速迈进。
本节目由新华网、湖南电台、芒果动听、5G智慧电台、蜻蜓FM携手全国100家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党支部》同名书籍将于今年7月同步上市。立刻扫以下二维码订购:
本节目由新华网、湖南电台、芒果动听、5G智慧电台、蜻蜓FM携手全国100家电台联合制作播出。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和我的党支部》同名书籍将于今年7月同步上市。立刻扫以下二维码订购: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