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六章第六节|老乡见老乡
「家在龙尾河畔」|第六章 第六节📖
▾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老乡见老乡
连云港是中等城市,不算大也不算小;318国道、219 国道,不算长也不算短。不算大也不算小的中等城市的人,行走在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国道上,遇到了不算生也不算熟的老乡时,会有何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受。在札达县饭店吃饭时,一个不到四十岁的男人,绕着我们的车转了好几圈。后来他进饭店与我们搭讪,他说他家是墟沟龚大巷的,二十多岁来这当兵,娶了当地媳妇,本人在札达县税务部门上班。
他除了自报家门外,很少说话,分别时,也只有深情地挥挥手。我知道,见到我们勾起了他的思乡情结。在 219 国道上阿里向西的无人区,我们在拍照,一个骑自行车的男人见到连云港的车,自我介绍,说他是新浦人。我看他的脸,被强烈的紫外线烤炙得像"全聚德"烤鸭,有点心疼。我问他,你一个人在无人区骑单车,安全吗?他告诉我说,他在新疆叶城遇到一个同样是骑单车打算穿越无人区的女子,几天下来,因性格不合分道扬镳了。可能担心患"沙漠症",他的话很多。分手时望着他的背影,为他担心。在喀什香妃墓,接待我们的是个年轻的武警。送我们上车时,他看到是连云港的车牌,才知道是老乡。他说他家住在新浦"金城公寓"。 从和田去往库车途中,要穿越四百多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车随着沙丘起伏忽上忽下,很是刺激。一辆车在我们车后紧追不舍,超越后,猛然刹车停下,一看车牌是连云港的,车主是在和田做玉石生意的。他告诉我们,他已经在这里待十多年了。
分手时他叮嘱我们,沙漠公路是限速的,违章了罚款很重。
每次遇到老乡,匆匆一晤便匆匆一别,心里总是沉甸甸的。多天在青藏高原上行走,我们总结了一个经验,有电讯塔杆矗立的地方,便是县城的所在地,虽然这儿并没有几户人家。
在青海与西藏搭界正在施工的路边上有一个类似于工棚的小饭店,没有招牌,只是在一块木板上写着"北方水饺"四个大字,靠在门口的墙上。我们一行自过徐州以后菜肴一直以牛羊肉为主,这让来自海边城市习惯于鱼虾口味的我们有点厌食,"北方水饺"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老板娘十分热情,下了三份大肉水饺。在征求我们是喝水还喝饺汤时,我说还是喝饺汤吧。吃饺子喝饺汤,好像有个科学依据,由于是高原反应,思维迟钝,一时语塞。老板娘顺口说"原汤化原食"。我问你是哪里人?江苏。江苏什么地方?连云港。连云港什么地方?赣榆。赣榆什么地?城西。她是我们同行者皇甫的家边邻居。他俩立马改用地道的青口腔聊天,十分亲切。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END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