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⑬《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四章 郇圩小学的星星之火(第一篇)

2021-04-24 15:56:00

图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四章 郇圩小学的星星之火 第一篇



天,阴沉沉的,四野暗墨。

远方的雷声,轰隆隆地滚来,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

你很难想象,20世纪30年代中上叶,白色恐怖笼罩的海属地区是如何的沉闷。苍白的海浪呻吟着扑向贫瘠的盐碱滩,伤农的霪雨漫灌着沟河港汊,躲匪怕官的乡民们出行依然要绕山绕树绕着青纱帐……那片也曾炸开起义枪响的大地仿佛是暗夜里的大海,你不晓得风浪的模样,更看不见夜行的航船!

1934年,以教学为掩护,郇圩小学成了西乡进步青年的聚会点。郇立三凭着一腔热血,将一切活动的开支全包了下来。他每次去海州、新浦,总要买回大批书刊,如《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大纲》《历史辩证法》《唯心史观物论》《马克思经济学说》《新生活知识》《世界知识》等等,都是他们学习讨论的重要资料。郇立三给聚会起名“读书会”“时事座谈会”。

经常聚集在郇圩小学的有赵庄的周朝锦、周镜涵,王烟的王子成,海州的李立志、李立沼、李立纲三兄弟,彭宅的刘锡九,贯庄的孙秉衡,林疃村的徐以忠,郇圩小学校长铜山人孙蔚森,教师董安影、刘恒广,还有张绍敏、张绍焕、尹振球等,他们大多是同学关系,有的是同学的同学或者同学的亲戚,互相招呼着来到郇圩,都是义务教书,食宿在郇立三家。这些人中,有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就入党的党员,在全县党组织惨遭破坏的白色恐怖期间,他们被迫填表与党脱离了关系,隐身于乡间从教或行医。但他们的革命信念没有动摇,依然非常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们聚在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收听时事、评论时事,不定期地召开“时事座谈会”,分析形势,抒发激情。他们为日寇在华北的狼子野心切齿痛恨,他们为蒋介石的亲日反共行径痛心疾首,他们更为红军在长征途中的安危忧心忡忡……通过学习提高觉悟,他们更进一步向青年学生和农民夜校的学员进行阶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当抗日战争开始后,这些人都积极参加了革命队伍,如刘凤锦、周朝鍭、郇振中等。


图片

1936年郇圩小学毕业生在教室门前合影

(左起:刘凤锦、郇甲龙、郇霈、郇震、郇振中、郇淑华)

通过农民夜校向农民宣传共产主义,也是郇圩小学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宣传的时候,郇华民既注意面的覆盖,也注意点的点拨。有一次,他将陈克庆找来,与陈克庆聊天:“我们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到那时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房同住,有地同耕。

陈克庆听了有些不相信:“小爷,真的吗?要到那时候就好了,穷人有地种,有饭吃,有衣穿,又有房子住多好啊!”

郇华民接着说:“共产党就是要实现这样的社会,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没有人压迫人剥削人,要有人去奋斗,更要付出代价去争取,不能坐等。”

陈克庆后来做了苏鲁交通联络站交通员,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政府运送革命书刊、文件、枪支,为我军夜间带路过铁路,通过敌伪封锁线。

夜校晚上点起汽灯,用千字课本教农民识字,学文化、学科学。不但教读,还教写字,讲共产主义。农民白天干活,晚上被找来学习。可是有的人感到很吃力,一个字教三遍五遍,有的教上十几遍,还是记不住。像郇陆龙、郇长龙、陈克庆就是这样,可见读书还是幼年就开始的好。夜校人数有四五十人,三间屋子坐得满满的,有时候门外也坐着人。李秋、李春、李荣、郇尚龙、郇高龙、郇长春等都在农民夜校学习过。

日日忙着给大家做饭的大嫂张尚莲,耳濡目染,也加入了识字的行列,利用零散时间,让孩子们教她,一本千字课本竟然从头背到尾,还学会了写字。

来郇圩的人,数里外一望见郇圩小学砖石结构的三层炮楼,就好像闻到了平常又舒适的饭香,听到了明了又通达的道理,见到了温文又博学的立三兄……

多年以后,郇耀中姊妹们说起家中那些来来往往的叔叔,正如《红灯记》里铁梅所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郇华民在回忆录中说道:参加读书会的刘锡九,东海彭宅人,当过地方自卫团团长,大革命失败后,因社会问题和家庭问题而悲观失望,有轻生念头。后由王子成邀请来郇圩居住,参加了“读书会”,学习了辩证法、唯物论后,有一次他把桌子一拍,站起来说:“过去盲目读书,今天我才承认我真正是个读书人!”

郇圩小学的局面渐渐稳定,校园日渐热闹。

一天,郇立三把家中唯一的高级货,一台上海红灯牌大型收音机搬到了郇圩小学。他一边调频,一边对老师们说:“有了它,我们在郇圩小学就能听到最及时的消息,比大都市里的报纸还要快。”

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自己的广播电台,郇立三和老师们收听的有1928年国民党在南京官办的“中央广播电台”或者香港的广播电台,也能收到奉系军阀建立的哈尔滨无线广播电台和北京无线广播电台,还有广州电台、天津青年会电台等。

频率找到了,电台里正播放着女声歌曲《风雨交响曲》,轻快的旋律、悲凉的歌声,一群青年教师稀罕得很,听得出了神。身材中等、面庞白胖的周朝锦当即决定:“这风雨的涵义丰富,我要学会这些歌曲,教给学生,让立三的收音机贡献得值当!”

周朝锦,郇圩小学老教师周九华的长子,他自幼随一生教书为业的父亲四处辗转,比郇立三小一岁,也曾在郇圩小学读书,后考入省立第八师范。1928年并入东海中学,就读师范科,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毕业后以教学为掩护,辗转当地多所小学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他家有大妹朝钺和弟弟朝鍭、朝海、朝洋、朝河,还有最小的妹妹朝元。他说话轻声慢语而又十分笃定,文采极好,写出的文章十分感人。

“朝锦兄你说得容易,这样的歌曲,我们这样五大三粗的蛮汉子怎么唱?”身材魁梧的徐以忠说着,挺起胸膛,他初次学唱,荒腔走板而又高亢,引得满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徐以忠和郇立三同岁,虽比周朝锦略大,但他们都互相尊称对方为兄。其父徐开益种田为主,兼行兽医。徐以忠在家行四,上面是三个姐姐。因为向往革命,推崇“人人有其田”,常劝父亲将家中几十亩土地分给无地农民耕种,被人嘲笑为“大霉子”。1929年加入共产党,曾参与领导东海牛山暴动、沭阳宋庙暴动等,1933年曾任中共东海中心县委交通员。

“哈哈,‘大霉子’五十步笑百步,唱歌是‘细活’,得看镜涵兄!”孙秉衡望望徐以忠,笑吟吟地。

孙秉衡比在场的各位都大几岁,长方脸、络腮胡,浓眉圆眼,显得格外威猛,他为人刚直不阿,好打抱不平。他与郇立三在1928年为教师讨薪的斗争中经堂弟孙秉涛介绍相识。1929年加入共产党,领导过贯庄暴动、鲁兰暴动等,1933年6月中共东海县委机关被破坏,他的堂弟,历任中共白塔埠支部书记、徐海蚌特委巡视员、徐州特委委员、宿县县委书记等职的孙秉涛被捕,同年秋在徐州云龙山英勇就义。他逃亡到淮阴北拾山芋、讨饭、做短工为生,后在六塘河工地领导民工包围工程处。前些天应郇立三、周朝锦之邀,来郇圩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共建“读书会”。 

他说的“镜涵兄”是30岁的周镜涵,贫苦农民的儿子,有个弟弟周朝铣。周镜涵个高肩宽,面方鼻高,乌睛薄唇,常穿带补丁的丈青色大褂,为人耿直性急,爱说理。他毕业于省立第十一中学,先后在房山、郇圩等小学任教。他孩子多 ,这天回赵庄家中去了。

电台有时候是外语新闻时间,有的台用粤语广播,都听不懂,有的台还没到播放时间。人们说着话,郇立三听着,微笑不语,默默地调着频道。

“莫讲话,快听听,这里面在讲什么消息?”沉稳寡言的王子成指着收音机,大家都安静下来。只听收音机里一个女声正一字一顿地讲话:“被东北两路军向其猛攻,遂窜回瑞金会昌雩都,因匪区早被我军封锁,其粮食与药品器械,完全告绝,又集中匪部,倾巢而出,欲冲过赣南窜湘入川,会合贺龙,再作企图……”

王子成是牛山乡王烟村人,中等个儿,四方脸,白白的面皮一口糯米牙。他也比郇立三大一岁,个性正直,嫉恶如仇。他很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在山东峰县农中读书时受进步教师和同学影响,开始学习马列、阅读进步书刊。毕业后,先后在竹墩、刘湾、黄塘、房山、郇圩小学任教。他听着收音机里的消息,不由得紧抿着嘴唇,握紧了拳头。

“这和我们不是一伙的呀。”李立纲浓眉秀眼,青春朝气,虽然只有十八九岁,可他自幼跟在哥哥们的队伍里,又老早加入了共产党,一向是跟着“大人们”活动的。 

“莫管,一样能听到我们自己人的消息。你反过来想就是了。”郇立三说完,大家点点头,眉头都慢慢锁了起来……孙文蔚、董安影等人下了课,也都来到办公室,见到收音机,又是一阵稀罕。

增添了收听广播的活动后,他们的聚会更加频繁,他们的心也团结得更加紧密。学校里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像郇霈、周朝鍭、刘凤锦、郇振中、马志、马楠、郇明爱、郇震等,也参加到“读书会”和“时事座谈会”中来。他们的思想感情也和大家的爱国心完全联结在一起,学校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1936年春,“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半傀儡式的政权,华北五省名存实亡,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党中央在延安提出“建立以工农为主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来”的号召,并组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开始东征,郇立三他们受到强烈的振奋和巨大的鼓舞,决心立即行动起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读书会”和不定期的“时事座谈会”,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必须要建立一个新组织来推动这项工作。

暮春时节,郇圩小学以青年教师和进步学生二三十个人为主,建立了 “东海抗日义勇团”。接着大家决定分工到四乡进行串连,动员志同道合的抗日青年加入义勇团。当时形势紧张,许多村庄都有圩子,陌生人进村都难,大家根据各自亲戚或者家庭分布情况,分头负责熟悉的村庄。郇立三负责刘湾、双店、竹墩一带的宣传发动,周朝锦负责城头、房山一带,李立纲负责桑墟、临洪一带……那是最炎热的三伏天,郇立三戴着斗笠、汗流浃背地穿行在西乡双店、竹墩几个村庄,会见了钱霖、梁如仁、翟步嵩(抗战胜利后叛变)等青年学生,他们都与郇立三相见恨晚,一拍即合。经周朝锦、郇立三、李立纲、王子成、刘锡九等人多方串连,积极努力,“东海抗日义勇团”迅速扩大到60多人。那段时间,郇立三为义勇团的建立与壮大,辛勤奔波,奉献家财,踏实工作,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8月,60多名热血青年聚会张谷村,举行了“东海县抗日义勇团”成立大会。大会几乎将遍布东海的有志青年都联合起来了,会上大家相互介绍,热情地相认,并畅谈革命理想与抗日决心,真是群贤毕集的一场盛会!会议通过了义勇团的《章程》,选举了义勇团的领导人,周朝锦为团长,郇立三、李立纲几人为领导成员,团部设在郇圩小学。义勇团的大部分骨干,以后都积极投身到抗日最前线,成为英勇的抗日革命战士。


图片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葛小琴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图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