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㉒《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五章 中寨小学与苏鲁交通线(第二篇)

2021-05-08 15:51:00

图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五章 中寨小学与苏鲁交通线 第二篇



丰盈清澈的沭河水,一直在静静地流淌着……

郇耀中曾回忆父亲和周晓江创办“中寨小学”:

1939年到1940年间,我们家随爸爸迁到马陵山的中寨村亲戚家住。在这期间,周晓江先生夏天来我家住,李铁民也曾住过有十多天,还给郇锦妹妹打针。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马列主义、辩证法、唯物论什么的,经常议论国事和时局变化等。

每天除我爸教我们学习外,周晓江的到来使我们姊妹又多了一位家庭教师。周先生博学多才,给我们讲物理学,教背唐诗,说古论今,并经常为我们解决学习上的疑难。他本人也写《辩证法通俗讲话》文稿。同时,我们也看爸爸身边的《社会科学》一书和从家中带出的初中国文等书。路南东海县通讯员张兆启也时常来我家。

中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很好,村外是果园,村西有沭河、马陵山,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但文化较落后,当时村上没有一所小学,虽办过私塾,也是有钱人家孩子念书。离这三里外山左口有学校,处于战乱时期,学校停办了。当时中寨村有一个大土圩子,南面一个大门,没有东门和北门,西边留个半人多高的小门可以出入。

听说村上有一个高个子的青年人(名字记不得了)有文化,当时我爸和周先生常和这个青年接近,向他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救国的道理,这个青年人接受很快。在村上热心人的协助下,很快办起了一所小学,收了一些孩子教国文和算术。后来听说这个青年人加入了共产党,并成为早期脱产的一名干部。

郇耀中笔下的这个“高个子的青年人”就是许保军。许传庚请人画出的许保军画像,剑眉星眼,英武俊朗。


让我们把目光再往前溯:

1940年的春天还是来了,尽管战乱不止,生灵涂炭。大地从沉睡中醒来,冰冻悄悄融化,草芽儿由黄变青,树叶儿也渐渐地绿了,萧索的村庄出现了淡淡的绿色,蜿蜒的村路和溪流穿过广阔的田野。

3月,云台大队走了之后,敌伪对郇华民、周晓江、钱霖等人的缉捕变本加厉。群众因两次队伍被拉走,给他们白眼是出于误解,郇华民他们能够谅解,可是周边环境已经明显更加危险。经向上级请示,郇华民带着跑反的老大嫂、众子侄、外甥和表弟们,又和周晓江一起向西北方向转移,投奔东海最西部中寨村郇华民的姨弟许凤祥。

“那时候,即使是闹革命,走到哪里,也要有能联络的人才行。兵荒马乱的,不然你村子都进不去啊!”这是2019年春天,郇华民的夫人朱崇芹女士对笔者说的话。

在中寨刚刚安顿下来,郇华民就“闲”不住了。“革命,从来没有平坦的大路好走,我们随时要做好各种牺牲的准备”,想起在安吴堡青训班听到的讲课,郇华民和周晓江一起总结这两年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调整受挫的心理。其间谈到中寨的偏僻与闭塞,全村百余户村民,几乎全是文盲,村里从来没有学校,郇华民十分动心。他和周晓江商量在中寨为孩子们办一所学校,一方面开启民智,一方面可以再办农民夜校宣传抗日。周晓江正愁没事可干,一听乐了:“办!看着你这个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校长,我可省心得很!”许凤祥以及村里几个头面人物,听说这两个东乡人愿意帮助他们建立一所小学,都要跪下来给他俩磕头致谢。村中有唯一一个在外面上过学的青年许保军,听说有人愿意帮中寨村建小学,也热心出来鼎力相助。

图片

郇华民与周晓江、李铁民(从右往左)

开弓没有回头箭。郇华民和许保军负责搞学校的基础建设:修补教室、整理院落、筹借桌椅——不拘新旧高矮,一边请村里再找一些干木头,打造几张。周晓江负责到山东采购书籍、簿本及其它教学用品。不到一个月,一所民办中寨小学就正式开学了。第一批学生二十多人,陆陆续续招到三四十人,年龄有大有小,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六七岁。跟华民一起跑反出来的子侄、外甥和表弟们,也到教室听课学习,他们有几人已经上过好几年学,正好可以担任辅导员,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尽快走上学习轨道。学校的老师当然就是郇华民、周晓江和许保军三人。许保军讲文化识字课,周晓江讲自然科学课,华民讲抗日政治课。当简陋的教室第一次传出琅琅书声的时候,许多村民都在自家的神龛上点起几炷清香,为之祈祷。村民们的感激心情无法言表,他们把学校中的老师当成孔圣人顶礼膜拜。

郇华民又让表弟许凤祥等邀约本村村民晚间到学校座谈,他不公开以农民夜校或者读灯书的形式与农民交往,但是一群村民聚拢来,郇华民与周晓江一边与大家聊一些天气收成等家常,一边给他们讲讲外面的事情。慢慢的,大家又震撼又喜悦,夜晚来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年农民,简直成了中寨小学的夜校生。郇华民与周晓江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好,开始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马列主义,这为两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一次周晓江去山东购买资料,听说他的老同学李乐平在八路军一个部队中当政委,晓江去部队看望他。两人谈起当前的斗争形势和一些革命工作。此时因为日本人牢固控制铁路线,陇海路两边的抗日军政建制已经分属两个系统。路北属山东分局,路南属苏皖区党委,由于有铁路线隔断,南北根据地之间的联系比较困难,一些文件和革命书刊从分局送往苏皖根据地常常出问题。谈到这里,周晓江突然想到他们现在居住的中寨村,地处偏僻,不易引起敌人注意,倒可以建立一个南北交往的中转站。他这个设想一提出来,就得到他老同学李乐平政委的赞赏,并立即进行安排,付诸实际操作。

周晓江回到中寨一说,郇华民自然高兴:只要是为抗日为革命,做什么事情都有意义。

不久,中寨小学就建立了一个由山东党组织领导的“文化服务站”。山东根据地定期把一些文件、报纸、杂志和新出版的革命书籍送到中寨“文化服务站”,然后由中寨派人把这些资料送到路南根据地的“沭宿海办事处”。路南还派来一名叫张兆启的交通员,担任南北资料的运送工作。他常常装成一个货郎,挑着一副装着南北干货的箩筐,底下藏着文件资料。他每次从山东来到中寨后,在小学吃饭休息,第二天留下几本资料,又挑担上路南下。几天后他从南边回来,经中寨再北上山东。这样循环往返,来回奔波,担负着南北两个根据地的联络工作。张兆启特别能走,有夜行百里的能耐。渐渐地,在路北的刘湾、鲁庄、彭宅,铁路边的张谷,路南的赵庄、周沈庄、大稠村等地分别设立交通站,各站均配有秘密交通员,专门做地下交通工作。这就是以后著名的“苏鲁交通线”的最初起始情况。


图片

苏鲁交通线通过的铁路桥旧址

图片

苏鲁交通线白石岭(彭宅)交通站旧址

1938年5月徐州沦陷以后,在徐州附近,从华中通往华北的秘密交通被敌人破坏,此后一段时间内,华中与华北乃至延安的联系,只好通过海上船只来往,海上交通不便,又不便于隐蔽,很不安全,接连出了几次事故。1940年后山东分局鲁南区党委与华中局,淮海区党委共同研究,决定在江苏、山东之间原有联系的基础上,扩建一条苏鲁交通线,以保障华中、华北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以及华中根据地与党中央的联系。

1940年8月21日的下午格外炎热,张兆启从路南根据地回到中寨,他走得满头大汗却迫不及待地要见郇、周二人。他带来一个重要口讯:组织上让周晓江、郇华民二人马上去“沭宿海办事处”报到。晓江和华民问什么事,张兆启说,听说路南马上要建立政权,叫晓江去当县长。华民同志也有安排,至于具体什么任务,他说不清楚。二人听了兴奋异常。早在这情况之前,为便于掩护和加强革命工作,华民和晓江已经从山左口和其它村子中,又聘请了两名教师来中寨小学任教,此番离开,就像从前的郇圩小学一样,中寨小学的日常教学不受影响。

第二天,张兆启北上,周晓江和郇华民为了路上安全,二人都化了装。周晓江剃了一个秃光头,郇华民把头发弄了个蓬蓬乱,两人都找来粗布衣服换下长衫,又互相在对方的头上脸上涂些灰尘……圩子口,遇见放羊的老倌盯着他俩看半天,竟没有认出是天天晚上给他们唠嗑的先生!临行前,周晓江在迎门一棵椿树上用毛笔写了“1940年8月22日”一行大字,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他们专挑青纱帐逶迤南下,穿越陇海铁路封锁线,来到沭阳北部一个小村庄中的“沭宿海办事处”报到。

组织给周晓江的任务是,先到东海县路南区域开辟工作,职务暂为陇南区区长——到11月正式成立县政府时,周晓江就任第一任(路南)东海县县长。给郇华民的工作任务是,继续回中寨,正式任命为由“沭宿海办事处”领导的“沭宿海文化服务社”社长。先前中寨的“文化服务站”属于山东根据地领导,主动权在山东方面,而受益的主要是铁路南的苏皖根据地。为了让这个南北交通中转站更好地为路南根据地服务,“沭宿海办事处”决定将交通中转站抓在自己手中,变成自己的一个下属机构。因此把郇华民召来,正式任命他为这个机构的负责人,还给他配备了一位副社长和一名事务员。副社长叫袁孟九,比华民大十几岁,是沭阳县一位开明士绅,愿意投身抗日事业。派来中寨,与郇华民一起从事两个根据地的交通与联络事宜。事务员叫仲华萱,也是沭阳人,一位追求进步的知识青年。交通员还是原来的张兆启。

“文化服务社”改变隶属关系后,郇华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量比以前扩大许多。有时从山东搞来抗日材料,只有一两份,他们就要在中寨进行刻录翻印,然后再运往南边。中转任务加重,翻印的材料又比较多,所以从秋天开始,郇华民几个人的工作都很紧张。

有一次,郇华民翻印材料的时候看到一张同年4月16日的《大众日报》,刊头左侧用加粗字体写道:“恢复与发展山东小学教育,以击碎敌人奴化教育的阴谋,培养大批建国的新儿童,为完成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而奋斗!”刊头右侧画着几个儿童背着书包跑向学校,标题是:“建立抗战中儿童的乐园。”郇华民兴奋不已,当即捧读起来!尤其是当他在头条社论《恢复与开展山东小学教育》中读到 “因此恢复与发展小学教育,已是今天坚持山东抗战的中心工作之一”时,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让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对周晓江说:“我们一直坚持做教育,是对的!《大众日报》开始强调教育工作的地位了!”他把那份报纸上关于教育的信息反复阅读,直到几乎背了下来。第二天,他又向帮助小学义务代课的中寨村青年复述报纸的内容,而教育对中华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的重要作用更在郇华民心中扎下了根。


图片

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沂水创刊,图为创刊号。

……

一向闭塞安宁的中寨又突然增添了几个陌生人,自然引起距中寨不远的驻桃林日军的注意。1940年10月一天夜晚,桃林日军突袭中寨,想抓捕郇华民几人。亏得他们平时就有防备,警觉性很高,听到动静及时地从后院翻墙而走。伪军满村搜查,大娘张尚莲带着孩子们藏在草堆里,躲过搜查。从此郇华民和他们的“文化服务社”,从半公开到完全转入地下,活动地点也从中寨一个地方,转移到郯城、临沐的白河村、黄泥墩几个地方。工作难度增加,工作量未减,然而完成任务的质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他们多次受到“沭宿海办事处”的肯定和表扬。

不久,郇华民接到“沭宿海中心县委”的通知,要他把服务社的工作交代好,随交通员到中心县委报到,接受新的工作任务。



图片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江树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图片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