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疾病高发?快来!冬季养肺看这里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非常容易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支炎、哮喘、慢阻肺)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在今天的《健康早八点》节目中,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中医师孙美秀说,冬季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与肺脏的生理特性密切相关。
一是“肺为华盖”。引申过来就是指肺脏居于体腔脏腑最高位,覆盖诸脏,具有保护诸脏、抵御外邪的作用,肺脏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最易受外界影响。
二是“肺为娇脏”。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百脉之朝会,清轻肃静,性喜濡润,不耐寒热,不容异物,如自然界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多首先入肺而导致肺气失宣。而在秋冬季节,风寒之邪尤为盛行,肺脏极易受邪从而出现肺气失宣、肺失肃降等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喘等证。
此外“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指的是皮肤是抵御外邪的重要屏障,汗孔又称“气门”,所以临床常有感受风寒的患者恶寒,服药后出了汗,症状就会缓解的现象。另有“肺开窍于鼻”之说,故秋冬季节常发过敏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往往也要从肺论治。还有就是最近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出现嗅觉下降的后遗症,也是肺开窍于鼻的表现。
我们去看中医,常常听医生说的肺热或肺寒,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孙美秀说,肺寒、肺热只是个统称,具体表现还需进一步细分。肺热又可以分为风热犯肺,痰热蕴肺两证。
风热犯肺可见恶风,发热出汗,鼻涕色黄粘稠,咳嗽咳痰,色黄质粘,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苔薄黄,脉浮数。桑菊饮、银翘散主之,临床常用桑叶、菊花、连翘,黄芩、牛蒡子、浙贝母等疏散肺热。
痰热蕴肺常见咳嗽气粗,咳嗽咳黄黏痰,咯吐不爽,或有腥味,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痛著,口干欲饮,或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清金化痰丸,常用黄芩、栀子、瓜蒌、陈皮、胆南星、杏仁等清热化痰肃肺。
肺寒具体要辨证虚寒还是实寒。
肺气虚寒多咳嗽日久,反复发作,气短,全身乏力,痰多稀白易咯,面色晄白,怕冷,遇冷即发,舌淡苔薄白,脉细软无力。方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三味药组成,若日久损伤阳气,可加用桂枝、生姜温阳之品。
肺实寒证又有风寒束肺、寒饮伏肺之别
风寒束肺者常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可使用三拗汤、麻黄汤治疗,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苏叶、生姜、桔梗,前胡等宣肺散寒。
寒饮伏肺常表现为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痰稀薄多泡沫,胸闷气短,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沉紧。方用小青龙汤解表化饮,止咳平喘。药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五味子等。
所以临床用药还是要按辨证论治,不能统一概论,方能药到病除。
冬季养肺应该怎么办?
饮食方面:对于肺气虚寒,怕冷,体质差易感冒的人群,平时可自行煮芪术姜枣粥服用,由糯米、黄芪、白术、防风、大枣、生姜组成,有补益肺气,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的作用;对于平素肺阴不足,口干咽燥的人群,可服用麦冬养肺饮代茶饮,由麦冬,沙参,百合,石斛组成,有滋补肺阴的作用;好有一些肺阴虚内热的人群,常有干咳,咽痛,可服用桑菊饮代茶饮,由百合、桑叶、菊花、黄芩,有清泻肺热的效果。还有一些药食两用的食物,如梨、山药、百合、萝卜、核桃、松子等食物都有滋养润肺的功能,冬季可适当多吃。
日常生活中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尽量带口罩,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平时注意保暖,做到起居有节,宜早睡晚起、晚出早归,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慢跑等有氧运动,。如果大雾天气时尽量避免户外活动,出门戴口罩。另外要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及咳嗽时用纸巾遮挡口鼻,饭前及便前便后勤洗手,并在每天下午二到四点气温最高时开窗、进行室内通风换气。还有就是注意预防感冒,定期到疾控中心注射流感疫苗及肺炎疫苗,流感高发季节少去人员聚集地。发生感冒后一定要注意休息,咳嗽、气喘加重一定要就医,尤其是体温升高的患者要格外注意。要告诫大家的是如果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失治加重。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连云港综合广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