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㉙《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六章 延安有“抗大”,沭宿海有“抗中”(第六篇)

2021-05-18 15:47:00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六章  延安有“抗大”,沭宿海有“抗中”  


第六篇


在《沭宿海抗日中学校友名录》中,我们找到了刘菊生、郇耀中、郇枫、郇剑英、郇瑞村、郇树村、郇翠、郇陆龙、郇明爱、郇晓峰、钱明等十多位郇华民的子弟及在东海招收的其他学生名单,还有李铁民、李仲祥的名字……读着李德生题写的“抗日爱国、精神永存”、杨纯题写的“沭宿海抗日中学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芒”等军政领导人的题词,郇华民与师生们在我们眼前生动起来:一介书生热血奔涌,在战火纷飞中带着他的学生们穿行于青纱帐、芦苇荡,亦或者风中逆行,亦或者雨中跋涉,而一旦稍微安全,天地四野无处不是他们的课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必执卷也慷慨陈词,全因他们胸中自有爱国大义与革命真理……


 杨纯为沐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题词

在抗中纪念塔碑东侧,我们还看见一座 “沭阳吕府遗址”碑志——一门三知府的清代吕又祥私家花园,也曾做过抗中的临时校址。


 沭阳吕府遗址

“抗中”开学地茆圩乡和睦村黄善宅在新沂河北20公里外。

2016年10月中共宿迁市委组织部与中共沭阳县委组织部联合制作了纪录片《我们从未忘记——记沭宿海抗日中学》,我们有幸联系上了纪录片的作者韩华林:“沭宿海抗日中学是一所非常特殊的学校——名称特殊,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所以“抗日中学”命名的学校;环境特殊,终日与敌人的疯狂“扫荡”周旋,没有固定教学场所;性质特殊,建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抗日人才,担当着驱逐敌寇、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延安有‘抗大’,沭宿海有‘抗中’,除了一字之差,两者在创办背景和办学宗旨方面完全相同。”

让我们再一次倾听当年抗中老学员们的心声吧——

 “抗中对我的教育,是刻骨铭心的革命启蒙教育。踏入校门之日,也即是投身革命之始。抗中这页历史不唯在沭、宿、海三县,就是在整个淮海区的抗战史上,也是十分辉煌的一页,在这个地区的党史上同样是重要的一部分。据我所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以抗日这两个字命名的大学,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以抗日命名的中学,只有沭宿海抗日中学这一家。”叶莽深情又自豪地说。

 “我们编起长长的辫子,到处演唱革命歌曲、表演自编的舞蹈,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徐惠霞有点腼腆。

 “日军经常发起空袭,发现地面有人就会扔炸弹。有一次,敌机发现我们的授课地点后,从空中俯冲了过来。我们围着一座房屋与敌人的飞机兜圈子,敌机降得很低,仅比树梢略高一点。先是用机关枪向我们追击、扫射,再扔下两枚炸弹后扬长而去。因为躲得巧妙,幸未造成人员伤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要给党做一辈子的义务宣传员!”退休后,李怀义在村里自制了几块黑板办起了板报,主要栏目有宣传国家政策、表扬好人好事等,农忙季节,他还每天更新天气预报。从1983年至今,他的板报从未间断。

“把你划到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之中,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你自己来担承……苦难童年,天也苍苍,地也茫茫,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要去找出路……” 解放后曾任江苏省军区后勤部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学院训练部政委等职的张旭初将军堪称沭宿海抗日中学军事人才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回忆抗中,心情激动。近年他撰写、出版了多部专著,回忆了沭宿海人民曾经遭受的深重苦难,与日寇进行的殊死斗争。


 张旭初于12岁时参加儿童团,1943年进入抗日中学

转战南北的刘少奇、金明、李一氓、王通吾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在沭宿海一带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威震敌胆的陈毅,还曾将临时指挥部设在抗中学生叶林舒的家中,“临时指挥部设在我家,那段时间我天天都能看到陈毅军长!”叶林舒老人说。至今,在指挥部旧址,陈毅曾用来拴马的松树依然繁茂青翠,而在周边仅百米范围内,还能清晰地看到几个直径约二十米的弹坑。


 1941年,刘少奇在苏北

我们还看到一份1995年7月30日出版的《抗中纪念塔特刊》,报头是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报上,有程剑鸣的《颂抗中》:“抗日烽火盛,中学应时生。桃李满天下,救国志竟成。”也有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校友张旭初写的《一剪梅》(难忘抗中考试):“苦难童年欲断肠,国有豺狼,家缺衣粮,不知真谛在何方。天色茫茫,地面荒荒。乍见东方吐曙光,闻得清香,扉启心房,寻师试剑做文章。别了家乡,奔赴战场。”

为铭记历史、缅怀英烈,1993年,袁希、袁江等人提议修建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袁希老人率先捐款1600元。199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筹建工作得到沭阳县委四套班子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得到连云港、淮阴、徐州等市县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沭阳籍干部群众、抗中联谊会校友、旅台爱国人士及有关单位纷纷捐款。纪念塔于1995年7月7日隆重奠基,于1997年顺利建成。2010年,纪念塔下又建成了全长85米、宽2.5米的碑廊,赵朴初、肖克、李德生、向守志、吴印咸、孙家正、李一氓、武中奇等革命家、政界或文化界名人的题词镌刻于此。

啊,这段在炮火中被铭记的历史,

是在岁月更迭中奔流着的长河,

她环抱并滋润着富饶温厚的土地,

英雄的事迹是她翻卷的浪涛——

不停激励着不屈不挠的的志士们的子孙!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葛小琴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