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㉛《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七章 烽火中成长的沭海中学(第二篇)

2021-05-21 15:46:00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七章  烽火中成长的沭海中学  第二篇


学校的筹建工作是在海陵县的朱范村,当时,来报考沭海中学的青年学生很踊跃,经过审查,录取了一百多人,组成了两个中学班,一个师范班,中学生80余人,师范生30余人,再加上教职员工和警卫班,共约200来人。学生中程度高一点的编到中学一班,低一点的,至少也有小学三年级的程度,都编到中学二班。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都有中共党员,因为学生中也有一小部分是从各工作岗位调过来的青年干部以及部分教师的子弟、亲友。

经过几个月的运筹帷幄,1942年2月,学校在临沭县王家宅子村正式开学。开学典礼上,宣布校领导名单,校长是朱明远,副校长则是郇华民……好多教师纳闷了,郇华民怎么变成副校长了,自己可是奔着他来的呢!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感人的小细节。开学前几天,郇华民拉着靳耀南一起去地委找领导。见了领导,郇华民直陈自己要当副校长,校长的职位要让给赣榆县县长朱明远兼任。靳耀南当时也听懵了,他几乎是和地委领导同时脱口而出:“为什么?”郇华民慢声细语却又条分缕析:“第一,学校现在的近200名学生中,一半以上来自赣榆,他们的朱县长又特别热心教育;第二,现在学校虽然建在临沭县,但随时需要根据战事转移,很有可能,也会有较长时间需要在赣榆县办学。所以,让朱明远县长兼任校长,对学校的安全和发展壮大会有更多的方便和益处。”地委领导被郇华民的胸襟和远见所感动,研究决定接受了他的建议,改由郇华民任副校长,全面主持学校日常工作。老师们明白原委后,更加佩服郇华民,也更愿意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

办学伊始,郇华民就提出,这是一所战时学校,要以延安“抗大”精神为榜样,“团结、 紧张、严肃、活泼”也应该作为这所学校的校风校训加以提倡。学校的一切方面要体现出为抗日战争服务的思想方针:办学方式要半军事化,从组织形式到课程设置,都要有军事科目;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可走社会配合中心教学工作的路子;学校教职学员也可以成为工作队,适时参加必要的战时工作;也可以走向场院、田头向群众演讲、演戏,成立宣传队。总之,要把学生培养成方向正确,意志坚定,有知识、有才艺的抗日革命人才。

课程设置上,与“沭宿海抗日中学”基本相同,相应增加了政治课和军事课的比重,这也是与当时所处战时环境有关。文化课没有教材,就让教师结合自己所学与抗日形势自编,可以油印或者由学生传抄。政治课就用敌后抗大分校的一些现有教材,内容有《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文化课一日两三节,政治课一般是一周两次,多在上午用大课的形式进行。

学校实行供给制,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一样,免费供吃住,有时也派饭吃。这是按照抗战时期组织上的规定,入学即为参加革命工作。虽然是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但生活条件仍然很艰苦。教师没有工资,按照规定供应细粮(小米),实际上根本供应不上,师生一起吃的就是穇子煎饼和地瓜干,能吃上小米和高粱就很不错了。当时,小米就是保健粮,病号饭一般是小米稀饭,偶尔才能有点白面吃,包菜饺子或者煮面条,次数极少。为了不麻烦群众,学生领来高粱,就把它碾成米,煮着吃,大家戏称为“珍珠饭”。蔬菜极端缺乏。大锅菜,一般是熬菜汤,一组只能分到一小盆,不够吃,就往里加盐。有时缺菜,就干脆炒盐粒吃,“穇子煎饼卷湖盐,谁吃谁知道咸不咸”。如果哪个学生从家里带点咸菜疙瘩,就成了难得的珍馐,必得邀请同学相知前来品尝,粥少僧多,在欢笑声中,咸菜便会瞬息净光。敌人扫荡时,一天能吃一餐就很不容易了。战争紧张的时候,学校发给每人一至三斤面制大饼,切碎晒干,当作行军粮,师生们非常珍惜地保存起来,只是在行军途中,偶尔拿出点来解解馋。

在衣服被褥方面,计划是冬发棉夏发单,实际上也做不到,物资十分困难,只是重点补充,做到衣能蔽体、鞋能护脚就行。有时领到几件衣服,不够分配,就优先照顾原籍为外省区的同志,当地的,尽量向家里要点。发的衣服常常是有裤无褂,有棉无单。至于盖的,“布被十年”是常事。入夏之后,每人一件蓑衣,一顶苇笠,就是上等衣着了。它既能遮雨遮阳,又能铺着睡觉;敌机一来,披着蹲在地上,又是很好的伪装。另外,每人发给一个挎包,盛讲义文具,教师的参考书,也全装在里面。

学校的设备非常简陋,全校没有一只钟表,物理教师制做了一个带有刻度的圆纸片,中间插一大针,以当地的经纬度和大针在纸片上投影来计算时间。此外,学校陆续积攒了几箱存书,几架汽灯和一套宣传演出用的幕布。

当年沭海中学的教导主任靳耀南曾在《良师益友——忆郇华民同志》一文中回忆——

为了照顾好老年教师的生活,学校专门为他们开了中灶。对家住敌占区家属生活困难的几位教师,还定期给予钱粮补助。我们还将节省下来的一点津贴,为家在敌占区难以得到家庭帮助的学员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由于我们两人思想与行动一致,全校教职工及200多名学生团结得很好,沭中真正成为一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校。

战时教学,有极大的危险性,遇有敌情,学校就要随时转移,流动性非常大。每到一个新地方,没有固定校合,上课教学就成了大问题。为此,郇华民创造了一种“课桌凳”上课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马扎,一块“课桌板”。这块“课桌板”系白果木做成,长50厘米,宽35厘米,一角钻眼可穿绳悬挂,遇到险情时,马扎与木板往背包上一绑,即可转移。转移一处,待周边环境稍微安定,小黑板往树上一挂,人往马扎上一坐、课桌板往膝盖上一摆,师生们就在树林里上课,既安全又方便。沭海中学发明创造的这种“课桌凳”教学模式,因其简便易行,轻便实用,很快就在周边其他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传播开来,被广泛模仿应用,很受师生们的欢迎。

情绪饱满很重要,郇华民常和老师们说:“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要饱满,心情要舒畅,要到处充满着乐观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为凝聚师生团结奋斗,活跃学习气氛,学校不但教唱革命歌曲,还谱写了校歌。于是,学生到哪里,哪里就有嘹亮的《沭海中学校歌》歌声:

大海边,敌后方,

战斗的歌声到处在高唱。

镰刀闪亮,展示着崇高的理想,

铁锤铿锵,奏响着胜利的乐音。

同学们,

困难的环境,等待我们去克服,

革命的重担,需要我们去担当。

我们为抗日而学习,

我们为胜利而扛枪。

前进,前进,前进!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

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

教育为战争服务和战时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沭海中学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学校把生产劳动列为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不断组织广大学生参加各种支援战争、农业生产或者配合中心工作的活动,使学生树立劳动观点,提高革命觉悟,每逢春耕夏收、秋种秋收等农村大忙季节,学校主动与驻地联系,有组织地帮助军工烈属及当地贫下中农搞好生产,做到耕时集体拉犁,收时颗粒还家。

学校经常转移,“帮勤不懒”“依靠群众”是方法,“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原则。由于师生勤快,到哪里都能与当地百姓搞好关系。

1942年春天,学校响应党中央及山东分局的号召,参加了大生产运动,师生积极投入了开荒生产。驻地附近是蝎子山和玉山,山的坡度很大,虽然大石头遍地皆是,但是石头与石头之间的土层还比较厚,只要将乱石掘出,运到边上,将土加以平整,就可以造田,种植作物。但掘石开荒并不容易,师生接受任务之后开始一天两天还是干劲十足,等一两天过去就浑身酸痛,晚上收工,大家连饭都不想吃。郇华民历来身体瘦弱,和同学生们一起劳动,大汗淋漓,衣服都湿透了,但他仍是一边劳动一边鼓励学生们的情绪。劳动过程中,音乐教师教唱歌曲,以达到调节情绪和教育的目的,经过一段劳动,地开出来了,大小块算在一起有70多亩,看着荒山秃岭焕然一新,师生们十分开心。后来因形势变化,学校做大的转移,把已经种上庄稼的土地全部交给了当地群众。当地群众给学校写了感谢信,领导也对学校进行了表扬。

沭海中学后来几次转移到临沂县临沭乡(第五区)朱范村,在那里的时间相对比较长。朱范村原是晚清武将王德胜的老家,他因剿灭捻军有功,被慈禧太后封为“智勇巴图鲁”,做了参将。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他在老家大兴土木,盖了王家大宅院。王德胜儿子王佐良年轻时就喜欢“老树、怪石、奇花”,早在其父为官期间,就在老家宅院旁建造了一个占地几十亩的大花园。该园起名“菊园”,内有菊花600多种,并植有桂花、铁树、毛竹等奇花异草;花山、花窖、花亭、花厅、太湖石、小桥、流水等布局得当;素有“江北第一园”之誉。王佐良是民国初年赣榆县第一任县长,干了不少坏事,自云“杀人诚多矣” 。后被北伐军镇压,其“菊园”亦萧条败落,然格局框架仍然非同寻常。沭海中学流动到东部以后,几次都办在朱范村的王家大宅院。

1942年2月3日,中共山东分局、115师师部、省战工会领导机关从临沭的胡子村,迁住赣榆县大树村,27日移驻城头北边的刘福村。3月29日,又由刘福村移驻朱范村。朱范村由此成为全省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被称为山东的“小延安”。同年4月10日,刘少奇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示,化名胡服,从苏北盐城出发前往延安参加党的“七大”筹备工作。途中,以中央代表身份,来山东抗日根据地检查指导工作近四个月,期间大多居住在西朱范村。


刘少奇(左三)在西朱范村

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肖华、陈士榘、谷牧、黎玉等人的到来,大批省直机关的进驻,对于西朱范村而言意义深远、对山东抗日工作乃至全国抗日工作,起到了根本性的转折作用。“近水楼台先得月”, 由于当时学校就在115师部旁边,郇华民与分局、师部首长接触比较多,他经常“见缝插针”地请首长们到学校给师生们作报告,沭海中学的师生也因此沐浴了更多党的光辉,受到了宝贵的教益。


红军时期的肖华(1936年2月)

时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的肖华就曾多次被请到学校做演讲。肖华,1916年生,江西人,个儿不高,面目和善中透着精干,言语活泼中藏着启发,很受师生欢迎。他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典型的少共出身。他虽然年轻,但资历丰富,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18岁在广昌驿前高虎脑战斗中身先士卒,同国民党军展开白刃格斗;19岁指挥抢渡乌江先遣部队,冒着风雨,勇猛果敢再渡乌江,巩固和扩大乌江渡口阵地,使红军主力安全渡过了乌江;在越过大凉山时,他协助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区;在强渡大渡河战斗中,他带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入敌阵,速战速决;到达陕北后,他参与指挥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等重大战役;在东征的兑久峪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不幸左腿负伤……肖华不但骁勇善战,还浑身文艺细胞,他知识渊博,通晓全局,看待问题高屋建瓴而又剖析深刻,极有说服力。肖华自身的成长故事对同学们也很有激励作用。他经常鼓励同学们要朝气蓬勃,思想进步,学政治,学文化,热情地投入革命队伍。有一次讲课结束时,肖华感情凝重地对学生们说:“滨海大地烽火连天,前方战士每天都在流血牺牲,为我们赢得相对安定的宝贵的学习时间,你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一定要在郇华民同志的领导下搞好学习,掌握知识……再过三五年,再过十几年,再回首这段学习生活,我们能否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这个时代呢?”教室里一时寂静无声,但很快便爆发出疾风暴雨般的掌声。肖华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在校师生。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刘梦苏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