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㊹《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第三篇)

2022-04-26 15:15:58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  第三篇


2日清早,郇华民校长亲自带队,步撵12里,带领全校同学提前到新浦“南广场”大会场。在特委领导宣读中共中央山东局电报通知后,各界代表纷纷上台发言祝贺。学界(青年学生)代表发言的是海师学生会主席葛维珍,他振臂高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万岁!”诚挚地号召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知识、练习好本领,在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把一生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会后还举行了盛大游行。参加庆祝大会的人很多,从会场列队出发,走了大半个小时。海师的学生,直到游行结束,在返回学校的路上,仍然保持着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特别是进入海州古城北门,途经北大街、十字街、马路口、中大街、东大街时,数百名师生踏着“一二三四”的整齐步伐,喊着嘹亮高昂的口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站满大街两旁的群众为之动容:“海师真是好样的!”也有人窃窃私语:“真是不一样啊,到了共产党手里,这些学生变得跟军队似的!”原国民党东海县党部文职缮写文书鲍退之站在人群中指着郇华民不停地说:“这个校长郇华民我认识,他就是当年海州西乡有名的小孟尝郇立三!有他调教,将来,海师的学生个个都是栋梁之才!” 

要凝聚力量、激励斗志,文艺宣传最能鼓舞人心。

1949年元旦文艺联欢会上东海师范牛刀小试,充分证明了海师学生中大有人才。要搞好文艺宣传,是让各个班各自为政,多搞小节目呢,还是集全校之力培养一个有影响力的大戏呢?经过认真思索和学校团总支讨论,决定要搞就搞大动作,首先排演歌剧《白毛女》,而且要一炮打响。

在郇华民的支持下,张云明、徐晓非、仲惜三诸位老师组织了一套班子,喜儿、杨白劳、大春由韩尔云、葛维珍、袁道传扮演,张晓光、葛鹏同学演黄世仁,黄林庚同学做舞台监督和乐队指挥,校医徐晓非做导演兼演穆仁智,黄世仁母亲这个角色由朱崇芹扮演。舞台道具,锣鼓家什,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该买就买,也是学校的文艺校产嘛!随着学校文艺宣传队的壮大,郇华民还请人从上海买了洋号、洋鼓。这个戏的演员是跨班级的,所以学校为《白毛女》成立一个专门剧组,一到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就集中排练,星期天更是全天进行。整个排练工作非常顺利,进展很快,仅两个多月,这个戏的雏形就基本出来了。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排练,决定在1949年底的一天正式演出。为了扩大影响,演出前几天,就在海州大街小巷贴出了演出海报。那时候的文化生活十分匮乏,海报引起海州居民的极大兴趣。

演出那天,不仅剧组演职人员忙里忙外,全校同学都像过节一样喜气洋洋。郇华民也非常兴奋,还是披着那件旧的灰军大衣跑来跑去,不时地为舞台搭建出主意,问这问那。那时学校只有一个小礼堂,能容纳近200人,既是会堂又是学生的饭堂。第一次演出是在小礼堂,后来演出改在前面的操场上,还专门搭建了戏台。那天晚上会堂戏台上点上了几盏汽灯,小礼堂被照得如同白昼。郇华民和老师们在前排就座,同学们整齐地坐在后边,海州城里的学生家长以及附近的群众都赶到学校来观看,整个小礼堂里黑压压一片人,挤得插不进脚,连门口窗子上都挤满了人。人虽然很多,由于学生会和团总支的全体成员全部配合校工维持秩序,整个演出过程秩序井然。观众完全被舞台上的表演吸引住了,到黄母、黄世仁出场时,台下一片叫骂声,有的群众还愤怒地向台上扔石头,特别演到杨白劳被逼喝卤水自杀,喜儿被抢到黄世仁家遭受蹂躏几个场面的时候,全场一片哭声,坐在中间的郇华民也泪流不止。

这时有人振臂高呼:“打倒封建主义!”“为喜儿报仇!”

大家齐声响应,群情激愤。

《白毛女》的演出一炮打响,很快走出学校,在海州、新浦社会上公演,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大大提高了海师的知名度。在此基础上,《白毛女》临时剧组发展为学校的业余剧团,接着又排演了大型歌剧《王秀鸾》《刘胡兰》《赤叶荷》等剧目,公演后取得更大反响。海师学生剧团的影响盖过了当时的市文工团。更重要的是,通过《白毛女》等戏剧的排练和公演,海师学生在社会上的威信大大提高,海师的凝聚力也大大增强。

要让青年们成为新型的坚强的新中国建设者,光是在文化和思想上要求进步显然是不够的。郇华民很清楚,师生们出生在旧社会,最年轻的也在旧社会生活了十几年,很多人还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长期生活在养尊处优之中,接触革命实践少,与劳动人民之间多多少少是有距离的,更谈不上参加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了。要他们尊重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甚至健康的体魄、奉献的精神,非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非要有艰苦的体力劳动锻炼不可。如果说,这些自幼读书的青年们,一开始扛着扁担到粮站去抬粮,去草场运草搬煤,去双龙井抬水,他们会害羞,需要在校长老师们的带领下克服被街上行人的注视的青春期羞臊感。那么,之后的“劳动建校”“暑期服务团”“劳动实习”等活动,才真正让他们脱胎换骨。

新中国成立,伟大的胜利并不能一下子改变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新海连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解放以后有无数大事要做,工厂要恢复,商业要繁荣,学校要重建,百姓要安居乐业……可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虽然,新海连特委在有限资金中拿出相当比例给了东海师范学校,可是对于一所新兴的中等师范学校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郇华民知道,这种时候,必须既要顾全大局又要干好工作,学校既不能继续向组织伸手,还要把学校尽可能地建设好。就像寒假中和师生们畅谈时决策的那样:“我们自己动手!”要增加教室,要扩建宿舍,要美化校园,就要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图纸自己来设计,原材料自己去采购,近距离运输由全校师生们轮流上。正式建筑施工,仍然是请海州的瓦工、小工,没有占用师生的学习时间。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尽快完成校舍建设,郇华民提出劳动建校,“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先和几位擅长艺术的老师一起对学校的空间进行整体规划。教学区、生活区、美丽的花园、果园、成排的道旁树,还有帮助后勤改善生活的小菜园……一一画上图纸。

学校环境的规划与整理,是学生们劳动建校的重要内容:垦荒、植树、摘果、种菜的任务都分配到各个班级,每个班都有自己的花园和菜园。为了改善生活,郇华民号召发扬南泥湾精神,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荒种粮、种菜。由于学校不断扩班,先后两次征用附近农田扩建校舍和体育场,就把原有的旧操场和教室前后的土地开垦为菜园,约有三四十亩,并分配到班级和小组。为了保证用水,又组织学生配合技术工人把旧操场的废井重新修好,实现自流灌溉。浇菜用的肥料都是学校厕所里的粪便。开始同学们用稀粪和井水混合浇大白菜,感到恶心要吐,经过一段时间磨炼才适应下来。

第一年秋天栽的大白菜喜获丰收,学校食堂一冬天基本上都是吃学生自己种的菜。另外,学校经海州区党委批准,又把老海师旧址四十多亩土地(抗战初期被日本飞机炸毁)开垦起来。学生张学贤所在的班就分了5亩地。当时没有耕牛,就采取5人一组,用肩膀拉犁,大家累得汗流浃背,终于及时播下小麦。当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有滋有味地吃着白面馒头时,郇华民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海师出来的学生,大都要到农村教书,没有吃苦精神,不懂生产技能,就不可能在那些穷乡僻壤安身立足,办好学校,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志向。”这也是他时常说的一句话,同学们当时并不完全理解,等分配工作后真的在农村扎下根来,才慢慢感悟到,郇校长为什么把劳动作为非常重要的一课。

大活重活还是搞校园建设。蓝图画就,剩下的,就是加油干!为节约成本,郇华民的耳朵好像一台高功能接收器,他一边利用开会、学习、来人等机会用心打听,一边发动师生广为搜集信息。听说青岛的砖瓦质量好价格低,马上派老师去青岛采购;听说海州青龙山石料厂的石头石质坚硬价格公道,立即派当地学生去那里敲定;木材直接与东北林区联系、水泥与山东水泥厂联系好后请他们直接给学校发货,跳过供销环节,节约了成本。这些建筑材料抵达海州火车站后再怎么运到学校?全靠学校自己解决。上火车站运砖瓦、运木材、搬水泥,到青龙山拉石头,每个星期天总要干上一两回。每次大宗材料到达,大批师生出发时,郇华民、许德良以及李黎民、张仁等几位领导至少有一人带队前去,有时候他们同去,李黎民总是排头兵,郇华民居中照应,张仁殿后。有一次从青岛运来建房的大红瓦,海运到连云港港口,又用火车转运到海州火车站,就是发动全校师生一起搬运回校的。几十辆平板车,百十名英姿飒爽的青年学生唱着昂扬的歌曲,浩浩荡荡前进,一时间成了海州城内亮丽的风景线。

打课桌缺少木料,听说海州南门处寺庙有两棵白果树,在海州政府的支持下,先把白果树砍掉杂枝,抽调20名身体强壮的学生,郇华民亲自带队,张学贤和徐晓非陪同,用粗绳,铁棍,一步一挪,挥汗如雨,两个星期天才把白果树滚到学校。后来就用白果树打了近百张课桌,解决了燃眉之急。当时感到很欣慰,后来感到是犯了破坏古树名木的大错,晚年的郇华民提起来后悔不迭。

还是在《精心育人的郇华民老校长》一文中,张学贤写道:

把思想工作、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老校长治校的一大创造。在海师学习、工作7年时间里,我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就有为工厂开办文化夜校、参加镇反、土改的批斗诉苦大会、参加郊区的生产救灾、参加粮食统购统销宣传、参加普选为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前期准备,还有拥军优属等重大活动。

1954年以前,学校陆续新建几座比较宽敞的教室,从青岛购进红瓦,经铁路运到海州车站,而后发动学生用扁担、筐、平板车运回学校,节省一批运费。开始,有些学生由于从来未抛头露面地干体力活,走在大街上腰直不起来,头也不敢抬。后来看到老校长带头挑瓦,走在队伍前面,慢慢也就习惯了。学校缺少课桌,听说海州南门外砍伐两棵大白果树,就通过海州区党委协调,用很少钱把树买下,当时既没有吊车,也没有汽车,经过师生合计,决定锯掉树枝,用钢钎、横木往回滚,老校长带领四五十名身强力壮的学生,一步一挪,整整干了两个星期天才把两棵大白果树运到学校,请木工打了200多张新课桌,满足了四个班级的需要。事后,老校长对同学们说:“像这样笨重的任务都能完成,我相信,将来你们到农村教书,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能闯过去”。

学校的基建成绩斐然,面貌不断更新,在星散的文字中我们搜集到:

1951年,学校兴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党政办公小楼。

1952年,兴建教室5口,寝室42间,厨房6间,男女厕所2个,维修旧房56间,共用修缮费5100万元(旧币)。其中有4口教室带有石柱长廊,水泥地面光滑如镜,达到甲级教室标准。

1953年,移建近500米围墙。

1955年建成大礼堂,方石砌墙,红瓦屋面,古朴典雅。

……

礼堂

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校园向东、南两面扩展,东至三衙巷,南至东大街。原在大仓巷的校门,1958年改建到东大街,大门朝南,门旁有一对石狮子。

不光是在校内,结合当时社会需求与师范专业特点,郇华民利用一切校外机会,培养学生们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

1949年暑假,学校团总支选拔20多名团员组织一个“暑期服务团”,在团干部戴国邦等人的带领下,到连云港码头为工人服务。出发前,郇华民对团员们做了一次语重心长的动员:“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才能胜利。但是眼下,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海港百孔千疮、濒临瘫痪。工人生活十分困难,他们文化程度较低,对目前大好形势了解不多,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疑虑。因此你们服务团要帮助他们学习文化,增进他们对形势的认识,并和他们一起劳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走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听了他的动员,团员们鼓起了火的一样的热情,冒着40度的高温,步行40多公里,从海州来到港口,和码头工人一起生活、劳动。那时装船卸船没有吊装的机械设备全靠人工扛抬,体力壮的同学一次扛100公斤麻包上下栈桥,体力弱的同学两人抬一包。整天干下来,同学们累得腰酸腿疼,可是他们与工人的距离越来越近,感受到了工人们的苦与乐;暑期服务团还给工人们上文化课。这次活动虽然只有几十天的时间,但对团员们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磨练,不仅贴近了工人,拓宽了视野,了解了社会,更可喜的是迈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踏实步伐。他们回到学校后的新风范,成了许多同学的表率,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11月2日起每天20点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陈小璇

美  王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