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夏收时节看春扒! 匠心传承 续写少年“乡愁”
滚滚麦浪迎“开镰”。5月31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的千亩麦田中,孩子们正挥镰劳作。经由当地乡土人才精心“备课”,这场“田间实践课”不仅讲解了小麦的生长过程,还以传统农事体验为契机传递出“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等理念,让这群“小农人”收获满满。
“小农人”们在辛苦劳动中感受丰收的喜悦
当夏收遇到春扒,这个“儿童节”更加多彩。作为优质淮盐的主产地,连日来,连云港市400余公顷盐池进入春季扒盐黄金期。当日,连云区组织小学生们走进的台南盐场旧址。“过去扒盐是真的苦,靠的都是人力,现在挖掘机等大型机械成为盐民们的得力助手。”淮盐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徐同米对各类传统工具如数家珍。
现场青年志愿者还围绕“盐白无瑕”“盐净至纯”等延伸话题,将盐的精神输送给在场的孩子们。在金桥制盐有限公司,“小盐工”们还参观了现代制作流程,动手体验手工罐装“雪花盐”的生产工序。
学生们化身“小盐工”分装雪花盐
“乡愁”不仅源自传统产业的劳作生产,还在于本地文化的接续传承。近日,夕阳红剧团迎来新一批小学员。“牡丹竞放笑春风,喜满华堂寿烛红。”板桥街道淮海戏剧团李广兰老人正在教授《郭子仪拜寿》唱词。据介绍,“国遗”淮海戏大多演唱当地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早年间的民间戏曲,很多都是围绕孝敬父母、仁义互助等主题,活学活用便成了很好的教育样本。”李广兰说道。
小学员拜师学艺传承淮海戏
“体验一次就会入迷!”四年级学生肖雅轩兴奋地说道。这是她第4次参加非遗工坊的“面塑技艺”推广活动,已经解锁到了调色阶段。作为当地乡村少年宫的重磅课程,“面塑制作技艺”圈粉青少年。“六一”前夕,年过8旬的非遗传承人王振兰再次来到家乡担当“孩子王”进行义务推广。孩子们的表现让她惊喜:“有的孩子还将美术课上学到的光影变化融到了面塑人物的塑造上,这就是传扬的力量。”
非遗传承人给孩子们讲述每一座面塑背后的传统故事
“塑”说人物、“戏”说故事,麦田里尽享丰收乐、盐池边细数家乡好……在连云,“非遗IP”“生产大V”愈受青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少年宫、城市书房等阵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各行业乡土人才成为研学课堂、实践活动的座上宾,将农耕文明、非遗文化等以生动形式送到孩子们身边,助力“双减”开花的同时,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乡愁的种子,凝聚起一脉相承的历史记忆。(易敏)
编辑:徐止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