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阅美 |(59)《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五章 情倾海师,不待扬鞭自奋蹄(第二篇)
2022-08-09 17:20:29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五章 情倾海师,不待扬鞭自奋蹄 第二篇
一个人可以过贫困的生活,可以过孤独的生活,但是一个人不能过内心没有火焰的生活,不能过内心没有渴望和向往的生活。是的,当郇华民的精神与肉身同时受到创伤,他那熊熊不灭的内心火焰依然是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那是他几十年来精神的寄托,行动的指南。
冬日夜长,寂寂无聊,夫妻俩常常在灯下 “背书”——家中的藏书早已“消灭”殆尽,即便有书,也不敢随便拿出来读——你背一段书,我背一段书,消磨时光。
诗言志。郇华民最喜欢背诵的,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还有在陈毅的《梅岭三章》之“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曾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挥、新四军军长,华东军区司令员等职。吟诵伟大领袖毛泽东与陈毅司令员的诗词,是郇华民在自我鼓励。
出于健康考虑,朱崇芹背的总要多一些。郇华民常让她背诵朱自清的《春》,朱自清出生在东海县,算是地地道道的老乡,这位年长郇华民不足10岁的作家,在他眼里更是一位不屈的斗士,其代表作《春》充满无尽的希望,给人无尽的力量。郇华民还喜欢朱崇芹背诵闻一多的《红烛》,她那朴实的赣榆口音压低了,更显出别样的深情——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1972年春节前一天,郇华民还在医院。临近年关,整个病区格外冷清。上午10时左右,市委副书记杨玉生匆匆来到病房:“华民校长啊,我来晚了!可是请你理解啊,此前我来,怕要拖累你呢!”“哪里的话,一世相交,交的是真心,怎么会不理解领导的难处呢?”郇华民激动万分,当场赋诗作句:“明月良有意,光明照病榻”,表达对杨玉生的感激之情。
爱情和友谊,是多么令人陶醉啊。它们给人的力量,不亚于这世上米饭或面包让人活命的力量,否则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赞美它们呢?倘若它们发生在困境,那更仿佛是冬日玫瑰、六月冰雪,是稀世之珍。郇华民的后半生是幸运的。他不光拥有朱崇芹女士纯洁、持久又温柔的爱情,还拥有许多人格互敬、危难时刻肯为他挺身而出的朋友、肝胆相照的“忘年交”!
1972年秋天的一个下午,郇荣带着一个青年人来家拜望父亲。
郇华民正倚在一把破旧的藤椅上看报,见郇荣带人来家,非常高兴。郇荣当时在市轻工系统五金公司搞人事工作,带来的青年也是轻工系统的,名叫董欣宾。董欣宾其时刚刚30出头,中等身材,因为是行伍出身,显得比同样身高的人要挺拔精神得多。开口吴地口音。见郇华民面善,也不待郇荣多做介绍,竟像是老相识一般,诚恳地自报家门:董欣宾,1939年生,6岁拜无锡书法家张云耕为师学习书法,14岁拜名画家秦古柳学习传统中国画;17岁考入南艺附中美术班全面学习绘画艺术;回乡当过农民,进厂当过工人,1962年应征入伍当工程兵,在大山里挖坑道;1968年,因妻子是连云港人,从部队复员来到连云港分配在市印刷厂当工人;因为有美术特长,进厂不久被抽调到厂部搞美工……郇华民虽然还背着诬陷之名,但在当地老百姓口中,他为人端方、虚怀若谷、待人厚道、精心育人的美名一直流传。董欣宾早就听闻好多他的故事,仰慕至极,知道郇荣是他的二儿子,便多次央求郇荣引荐。
董欣宾(1939~2002),中国画学科奠基人,继傅抱石之后开创江苏画派新面貌,是具有流派开创性的一代大家。
“结识名流、聆听教诲”,从小就得名师指教的董欣宾,比平常人更渴望也更懂得长者智慧……郇华民对董欣宾也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个年轻人在艺术上的灵性与悟性令人惊讶,他勾勒的线条与涂抹的色彩清雅古朴;他志向高远又能从每一步踏实走起;他记忆力惊人却又刻苦勤奋,博览群书,知识面非常人能比,古今中外著名典籍的精妙之处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文背诵《论语》《史记》“唐宋八大家”, 医曾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名作,偶尔给熟人诊病开方,常常疗效明显,郇华民那几年就常按照他的方子调养身体……特别是被许多人称为天书的《易经》,他不仅能通篇背诵,而且对每句每章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二人交谈,常常是天马行空,各有真知灼见,由此及彼无往而不欢。
这一对相差30多岁的读书人,在文革的风雨之中,成了莫逆之交、忘年之交。在郇华民,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恰填补了一个终生诲人不倦、爱才惜才的老者寂寥的心。毛泽东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鲁迅被誉为“青年导师”,他爱才若渴,对于青年总是怀着一颗积极的心,以至诚至正对待追随他的青年们,“俯首甘为孺子牛”。郇华民同样深知青年是未来的创造者,他多么希望尽自己的毕生精力,为青年们建造一个健康有活力的成长社会!
郇华民也看出来,董欣宾是个不安分的人。一方面,董欣宾嫉恶如仇,主张“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有一次,谈起某件事情,他对仗势欺人的某人竟然破口大骂,用了粗鲁的粗话。郇华民素来宽容、敦厚,就劝阻他。董欣宾直言说:“人对我善,我则加倍善之;人对我恶,我则加倍恶之。”郇华民事后想想,倒欣赏他的血气方刚,自己大约总因为以德报怨,才让他人更加肆无忌惮。另一方面,董欣宾有远大理想,且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做着改变。这一点,对于多数传统的人来说,可能是见异思迁的缺点;可是,对于真正要成就事业的人来说,恰是不可多得的品质。也因此二点,郇华民格外器重董欣宾。在许多事情上,但凡能为他帮忙,总不遗余力。
董欣宾作品
为了董欣宾的发展,郇华民甚至为他托关系说人情。一辈子干革命,从来没有为自己开过口,更别说为子女开口了。可是董欣宾不同,董欣宾像一只亟待翱翔的雄鹰,只等一股适宜的气流托起他强壮的翅膀,作为一名有着40多年育人经验的教育工作者,郇华民看得很清楚,他很愿意躬身成为那个振动气流的人。终于,1975年董欣宾被调往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了一名中医,不久又调到轻工局美术研究所搞美术设计,直到1979年夏天考上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大师唯一的山水画研究生,郇华民都给了他巨大的鼓励和帮助。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葛小琴
美 编:王 哲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