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64)《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六章 站在高山大海之间(第五篇)

2022-08-17 11:14:51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六章  站在高山大海之间  第五篇



对郇华民尊敬有加的,不仅是他辛勤工作过的单位,也不仅是他的战友朋友和学生。在连云港市,凡知道他、了解他的人,无不敬仰他。尤其是教育系统,“海属教育一基石”的美誉,早在人们心中。郇华民早在1984年初就辞去市教育局“教育顾问组组长”的职务,但他还有一些“闲职”,比如市教育局教育学会的名誉会长。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之后,每年教师节上级记着他们这些老同志,市政府、市教育局、海师都有慰问。郇华民感动之余,多次提出让贤,可他们总是打个哈哈就算了。1987年元旦,郇华民起草了辞职信,让朱崇芹誊写清楚,郑重送到市教育局。

至今,郇建生的家里还保存着1987年3月13日连云港市教育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签发的“解聘书”。说是“解聘书”,写得更像“感谢信”,字里行间可以看见学会对郇华民的诚挚敬意——

郇华民同志:

您早年参加革命,半个世纪以来,大多数时间从事人民的教育事业。1981年,连云港市教育学会成立,您担任名誉会长,为团结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我市教育事业,殚精竭虑,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在您年事已高,提出不再担当名誉会长的请求。我们珍爱老前辈的健康,尊重您的诚挚愿望,同意您不当名誉会长职务。对你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做出的积极贡献,对市教育学会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谨表示衷心的敬意,并祝您健康长寿。

 连云港市教育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

一九八七年三月十三日


郇华民与桑树尊(左)、李黎民(右)在杭州西湖

与老战友、忘年交、乡亲老友的重逢畅谈,为郇华民晚年生活增添了许多充实的内容。除了“守家待友”,他也“主动出击”。1984年,郇华民、桑淑尊、李黎民在市政府的关怀下,去杭州疗养共游西湖,三位老人身心愉悦,于山水亭台之间感受新中国和平发展之清朗气息;1988年秋,81岁高龄的他携夫人朱崇芹一路北上,先到济南闺女郇锦家看看,侄女郇钧和郇晓峰两家也都在济南;又到北京看外甥女刘菊生一家,并特意拜访老战友靳耀南,他们同游了承德避暑山庄,相约待靳耀南75岁寿辰,郇华民再往祝贺……

也有伤心的时候,那就是年岁越长,越容易听到老同事老朋友的“坏消息”。1989年“海师三老”之一的刘瑞峰去世。郇华民和桑淑尊一起前往吊唁,刘家子孙特意为二老端来藤椅,请他们安坐。郇华民和桑淑尊两个看着刘瑞峰的遗像,眼泪簌簌地流,一直不能说话。他们三个感情的建立不是什么私交,完全是工作中互相配合形成的革命友谊,那种坦荡无私相互信赖与支持,多么让人留恋啊。末了,郇华民哽咽着说:“刘老哥是德寿双全之人!”

他经常催朱崇芹:“回郇圩看看。”刚离休那阵子,他甚至提出想回老家定居:“落叶归根啊,郇圩有我的父老乡亲啊,还有郇圩小学……”朱崇芹没有同意。一则考虑郇华民年老体弱,回到乡下就医不便;二则她还在上班呢,她不回去,他一个人回去谁能照料好呢?

每次回郇圩,他异常兴奋。郇锦每次回来要回郇圩,他是响应最热烈的一位。在郇圩的“小街心”走一走,去本家的房里坐一坐,到小学看看孩子做操、跑步……郇锦说:“我要听一听郇圩的乡音。”郇华民说:“郇圩的水都是甜的。”每当这时候,朱崇芹就笑着,由着他们走,听着他们说……她知道,村子里每一段老墙头、一间老房子、那一弯清澈的“河埃底”,对郇华民来说,都是亲切的,更别说遇见老乡和族人、看到孩子们上课了!

最伤心的,是大嫂张尚莲归葬郇圩。

1980年7月30日,大嫂去世,享年96岁。虽是高龄,消息传来,郇华民痛哭流涕。1959年秋,老母亲过世之后,大嫂一个人在家摔断了腿,郇华民接她到了墟沟,由朱崇芹伺候。可是生活条件差,只吃高粱饭,卧床的大嫂受不了,很遭了一段时间的罪。后来大嫂看朱崇芹又要带孩子,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她和郇华民,还要顾及一家的吃喝拉撒,实在忙得不可开交,就给济南的女儿写信,待她能够下床活动,由她们接去济南养老了。此后郇华民忙于工作,又多坎坷,虽然年年有通信问候,郇锦回来也给大娘带东西表达心意,然而终究没有见面……“老嫂比母”啊,他让郇耀中、郇荣往济南迎接大娘骨灰回乡与大爷郇立鼎合葬。郇氏家族的墓地里,73岁的郇华民将对大嫂的感激与歉意,化作两行热泪,滴落在新坟上……

最开心的,是1981年东海县党史座谈,一大帮老战友一起回郇圩。当时郇圩小学的初中部与高年级已经搬往新校址,低年级学生还在原校址。尽管郇家的房子早在解放前就连同土地一起捐献给政府,但一站到飘扬着五星红旗、满院子都是红领巾在奔跑的昔日校园里,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真是感到如梦如幻——

“我怎么没觉得老啊!”

“是啊,在这院里进进出出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情啊!”

“你看,马志同学那搁在习字桌上的毛笔好像还没有干。”

“老郇你看 ,那农民夜校的煤油灯好像还没有熄灭,你的老管家又在偷听你讲课啦哈哈哈……”

“那炮楼里,一伙年轻人彻夜探讨革命的斗争方法,夏夜河边蛙鸣阵阵、蝉鸣阵阵,冬夜里炉火红彤彤……”

“你闻闻,为招待华民的“同学”和“客人”,那后院厨房似乎还在飘着煎饼香!”

“舍小家为大家,老郇你家老夫人和嫂子们也应该算是革命志士,你的子侄与雇农也都参加了革命……”

“不止是人,那些年华民家里的房屋、粮食、枪支,哪一样不在为革命做贡献?”

郇华民不回答,他静静地站着,目光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雨,仿佛看见老父亲在院子里浇花拿虫,又仿佛看见老父亲在东院里给乡亲们把脉抓药,听到老父亲在病榻对自己的殷殷叮嘱:“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如有薄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郇华民流泪了。

小小的郇圩小学,小小的郇圩村,坐落在一大片碧绿碧绿的田野中……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葛小琴

美  王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