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幼二十四节气|“寒”字当头,千万别“露”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时节,南方秋意渐浓,气爽风凉,少雨干燥;北方的东北、西北地区已呈现冬季景象,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南方秋色迥然不同。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寒露后,天气特点总的说来就是一个“寒”字。俗语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感冒、痛经、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脾胃寒凉等。所以寒露的养生重点除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注意添衣。同时由于深秋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常会使人们易于伤感、焦虑,进而影响睡眠。
那么,如何应对这些寒露时节的困扰呢?
+
寒露养生,未病先防
节气灸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选择具有强壮作用的腧穴,比如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大椎等进行艾条温和灸或艾炷灸,利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通气血,调整阴阳,帮助机体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潜能,以应变环境、抵抗疾病,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寒露时节艾灸涌泉、足三里、三阴交可以使下半身变暖,缓解痛经。艾灸肩井、天宗可防治肩周炎。脐灸可以治疗脾胃寒凉造成的腹泻。
中药足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意即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以后,很快进入深秋和寒冬季节,应当重视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中药足浴,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改善下肢寒冷的功效。
督脉熏蒸

督脉熏蒸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利用特定的药物煎煮产生的药汽熏蒸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的一种外治方法。通过将具有特定功效的中药煎煮成汁进行熏蒸,借助热力和药力的双重作用,发挥养阴润燥、安神助眠的功效,改善体质、提升抵抗力。
+
寒露时节代茶饮:桔梗菊花甘草茶

原料:桔梗5克 百合5克 菊花3克 炙甘草3克 胖大海1枚 少量冰糖
做法:用养生壶煮或者冲泡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
功效: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秋季忽冷忽热。吸烟者尤为适宜,可以改善咽喉部不适。
+
寒露时节养生煲:莲藕花生肋排汤

原料:老藕一节,肋排一根,姜两片,红衣花生50克,莲子30克(想安神效果莲子可多放)。
做法:
1.先将莲藕外皮清洗干净,连皮切滚刀块,放入淡盐水或微量白醋水中浸泡10分钟。新鲜肋排直接放在流动水中浸泡,或者在水中浸泡冲洗三次备用。
2.煲锅中放入足量的水,将肋排,红皮花生放入,大火煮开,不断撇掉浮沫。放入切好的莲藕,转小火慢慢煲到莲藕肋排熟烂,最后加适量盐调味。
功效:健脾开胃、止泻固精。煲汤中放入一些莲子。可以起到益血补髓,安神健脑的作用;女性吃藕能够达到调血、补血,红润面色的效果;藕还可以清肺止血,是肺结核病人的最佳食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