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 老年艺术家谱写非遗新生活
连云港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五项,其中淮海戏是五项之一。淮海戏源于清朝,成长于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的成立,给淮海戏带来了又一个春天。淮海戏从地摊走向舞台,从农村走向城市,登上今天的大雅之堂,剧种也走向成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咱们港城专爱谱写淮海戏谱的老艺术家。
正在全神贯注埋头撰稿的这位就是今天的主人翁张贯军。年轻时候的他曾是一名人民教师,198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做过学校的德育主任、工会主席,荣获过诸多殊荣。
市民张贯军:我刚退休的时候,我就开始发挥我语文老师的长处,写一写文章。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我产生了一些创作的冲动,所以就是灵感我开始就写了《洞天福地老君堂》发表在连云港市世刊民俗时风上。
刚开始退休后的日子里,张贯军也没有闲下来,发挥文人特长,阅读大量历史民俗资料,撰写了一些关于家乡特色的文章。
市民张贯军:我写了一篇《张家瓦屋正传》,原来我们家的房子是老房子。这部文章相当我一个家史。过后又写了《李庄》,《老君堂》写过又写了《李庄》,《驾马沟的樱桃熟了》发表在去年5月12号的连云港港报上。5000多字,我写的文章都比较长,过后我又写了《孝悌绵绵的云台山民》,也是发表在连云港市民俗时风上。
由于经常参加市民俗会议和活动,张贯军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淮海戏。出于兴趣使然,便编写了独幕剧《走大路》、改编了《十八相送》并参与导演。
市民张贯军:对淮海戏是后来,因为三四年前我晚上到我们云山水库那散步。在水库上边,晚上天上的明月,水库中的碧波,大堤下边那抚琴之声,特别是唱那个洪湖水浪打浪,那真给我的感觉就是,哎呦,渔歌唱晚的那种感觉,这种很好的境界,美好的境界,我下去以后加入他们的队伍,自从我加入进去以后,他们提出给我一个要求,能不能帮我创作淮海戏。我爽快的就答应了。
乐莫乐兮新相知。一拍即合后,张贯军加入到了队伍中,与队友共同策划,积极的帮大家撰写新剧,有时候还会亲自上阵替大家指导新剧的排练。
云山民乐团团长刘玉宝:我们原来是自行组织的组织,老人们在一起,大家利用自己的特长吹拉弹唱组织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一步一步的,在张老师的唱段之下,发展还是可以的,特别是淮海戏这块是我们几十年来论辈子传承下来的,经过张老师创作作品给我们唱,功力不小的。我代表我们团队感谢张老师,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云山民乐团的存在。
随着张贯军的加入,云山民乐团从原来的小团体队伍越来越走上“正规化”、“组织话”,吸引了一票老年粉丝。不论是活动室内、还是神山水库坝堤下的定期演出,都能看到许多老粉丝前来。
市民孙召俊:我经常来看淮海戏,从小我就喜欢听淮海戏,因为老君堂这个淮海戏历史很长,可以说家喻户晓,而且像我就是听着淮海戏长大了,那现在把淮海戏作为非遗文化,国家的非遗文化,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真是非常高兴,希望他把淮海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市民徐佃香:淮海戏有历史根源,在我们苏北地区年龄大的人,就喜欢听淮海戏,淮海戏(歌词)好懂,其他戏老年人听不懂,逢年过节喜欢去看,淮海戏最近几年农村文化生活才提高,村头也排,乡村文化站也排,每年过节也排,像我们年龄大的人就喜欢淮海戏,而且学校这个张老师离我家很近,他是退休老师,他也喜欢带领农村青年搞文化生活,排排节目。逢年过节大家热闹热闹。
据了解,六、七十年代淮海戏是云山家喻户晓的戏剧。老老少少都能哼上几句。每年冬天农闲时,大队便组织人马,排大戏。老君堂是非常热闹。晚上便是演大戏,淮海戏是压轴戏,老百姓幸福感是满满的。
市民张贯军:因为我看到周围的那些观众,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也可以说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不会玩智能手机。他们的生活应该来说还是比较贫乏的。我看到他们看到淮海戏,听到唱歌之间,眉宇间现出兴奋的状态,是满满的幸福。从老年人的皱纹里面看到他的幸福的笑容,我感动了,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常说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这眼前的就是人民大众,他们就需要服务。
时至今日,在村委会提供人员,资金、场地的大力支持下,淮海戏得以在云山各地演出,深受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的青睐。
老君堂村党委副书记孙召银:近几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注重发展群众的文化生活,他们剧团成立以来,我们给予了大力支持,给他们了一个活动的场所,特别是冬天,我们让他们在屋里开着空调排练,这些节目平时有什么需求,我们村里面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村里有什么活动,也请他们过来一同参与,给群众带来更多的欢声笑语。
张贯军告诉记者,他今后的想法就是把淮海戏做大做强,因为淮海戏的观众是岁老年群体,他们许多人生活无忧,有大把的时间,但不会手机微信,往往长夜难眠。
市民张贯军:还要打算写一部叫石女人这篇的淮海戏,来挖掘我们连云港市的文化,对外宣传我们的连云港市的文化,我觉得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也助推了我们乡村经济的发展,我觉得一个老师。一个知识分子,人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我们的知识不同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我认为知识是确实是没有用处的。只有从人民的需要,同社会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创造着无穷的精神财富。
编辑丨王婷婷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在你身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