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示范项目为引领 高质建设农田项目

2022-12-09 15:15:25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关乎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决策部署。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粮食产业布局,坚持生态绿色融合发展理念,科学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努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真正建成农民满意的“吨粮田”工程。



据了解,我市十年规划始终把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目标,以建设“吨粮田”为核心标准,进一步突显粮食主产区功能优势,通过市县联动、齐抓共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利用、高效率管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筑牢乡村振兴之“耕”基。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401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例达68.26%,良田网络既实现了小田变大田、农田变粮田、粮田变良田,又助力了田间道路通达率、灌溉保证率、农田宜机率全面提升,还带动项目区人均节本增收300元以上,土地租金亩均提高100元以上,粮食亩均增产100斤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促进农业增效提质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支撑作用强力显现。



此次省级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遴选,我市高度重视、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通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镇、村中仔细筛选、实地勘察,严格按照“规划合理、质量优良、生态和谐、形象突出、亮点鲜明、效益明显”的标准,优中选优、集中推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最终我市3个年度项目入选落地,东海县、灌云县、赣榆区各1个。


各县区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成绩突出、亮点纷呈,在2020年度东海县房山镇寇荡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后,实现了项目区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畅通、农田生态良好,建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田。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项目改善灌溉面积0.8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02万亩,项目区年可节约水量60万立方米。另一方面,粮食综合产能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东海县作为东陇海产业带上一颗璀璨“明珠”,筑牢了乡村振兴的“压舱石”。


2021年度灌云县龙苴镇龙苴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首批省级示范项目,建设面积1.2万亩,项目总投资2100万,新增和改善排水面积0.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新建田间道路16公里,道路通达率平原地区达100%。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0万公斤,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384万亩,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长120万元,同时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2020年度赣榆区厉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提升行动,顺应美丽宜居、田美乡村发展要求,积极创新突破思维定式。项目建成后,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产出效益显著。项目区粮食亩均增产100斤以上,土地租金亩均提高1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人均节本增收200元以上,项目区受益群众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据了解,示范项目为我市加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标志着农田建设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以之为标杆,开拓眼界、克难奋进,与自然资源、水利、发改、财政等部门密切协作,强化年度项目“一张图”式管理,从优化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盘活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方面入手,在粮食产能、行业监管、资金投入、建管并重、生态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千方百计直到无计可施”去稳推进、抓落实、求质效。以示范项目为引领,通过整体推进、融合发展、科技赋能等措施,以点带面促进了整体建设水平提升,回应解决好基本农田“非粮化”、耕地“非农化”问题,把高标准农田这项民生项目建好、管好、用好,谱写好新时代鱼米之乡之港城新篇章。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公共频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