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海州 幸福家园 |海州街道:共治共享搭起党群“连心桥”
记者日前走进海州区海州街道砚池社区的参府巷,暖暖的阳光照在干净整洁的方砖路面,几个老人坐在太阳下悠闲地拉家常,还有老人在一旁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巷子西侧,76岁的姚壮举和65岁的丁昭义正在合力将两个木质花坛路障往中间移动,以防机动车驶进巷道压坏路面。
“从2021年年初组建‘巷理事’特色党建品牌以来,32位热心的‘巷理事’成员不仅搭起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也很好地体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新要求。”说起创新背街小巷治理工作,海州街道砚池社区党委书记郭晓茹很有“发言权”。
砚池社区下辖4街9巷1路,其中背街小巷和开放式生活区较多,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发生在巷子里,特别是一些烦心事,如果不能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大家日常生活,还会影响邻里关系,降低居民幸福感。从2021年开始,砚池社区结合辖区街巷密集、文化底蕴深厚、邻里间关系密切等特点,开始探索“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红色巷理事”三级治理架构,并打造以社区党员为主力军的“巷理事”党建特色品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郭晓茹说:“‘巷理事’就是我们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的一次有效尝试。”
如今,“巷理事”成员已有32位,他们平时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协助社区处理发生在巷道里的矛盾和纠纷,快速有效地解决居民家门口的烦心事。
最近,在巡逻时发现辖区两盏路灯不亮之后,76岁的“巷理事”姚壮举第一时间联系了市路灯管理处,两天后,坏了的路灯便重新亮起来;有一次,丁昭义和王新华巡逻时发现参府巷有一片低洼处,雨后经常积水,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两人赶紧回家拿来工具,又找来一大袋砂石,然后撬开一块块小方砖,用砂石将洼地填平后再重新铺上方砖,积水的洼地从此消失不见……
这些都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小片段。他们不仅修补破损路面、粉刷斑驳的旧墙、疏通堵塞的下水道;还调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夏季台风、冬季雨雪来临前走街串巷提醒居民做好防范;就连社区举办的邻里节、文艺汇演、健康讲座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他们还每天穿上红背心巡逻在辖区的背街小巷里,一旦发现问题,便第一时间解决;每发现一件,便记录一件;完成一件,再备注一件……短短2年时间,居住在砚池社区的居民发现,房前屋后的环境变得更美了,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了。“巷理事”俨然成为搭起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桥头堡”、服务百姓的“排头兵”。居民们有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巷理事”。
“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郭晓茹表示,“在社区工作的这些年,我深切到感受到党建引领和创新自治的重要性。将群众身边的矛盾和问题,通过群众自治、民主协商解决在基层,让老百姓深刻感受到共建共治共享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一委三会”“邻里党建”“精网微格”等模式,精准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充分发挥多元主体治理合力,以党建引领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通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76岁的姚壮举也乐呵呵地说:“有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我对做好‘巷理事’这份‘工作’更有信心了。”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