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党课|⑫“全面依法治国”
为了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和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党课》,邀请市委党校教授、讲师走进演播室,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结合我国以及连云港发展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述,力求内容专业精准、通俗易懂。今天推出第12课“全面依法治国”。
主讲人:
董妍橦,法学硕士,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聚焦政府依法行政与法治社会研究。先后承担过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课题、市委书记市长圈定重大课题、连云港市社科基金项目。市“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高度重视,从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
二十大报告的第七部分,聚焦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主题进行论述。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在报告中指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法治建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在我们党代表大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仅是敢于革命、善于建设、勇于改革的党,更是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建设法治的党。同时,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凝聚着全党全国的高度共识,充分彰显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十年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这十年来,我市受理案件总量从2013年的8万余件上升到2021年的10.7万余件,就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法治的信赖与信仰。
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境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道路,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内涵,贡献了维护国际法治秩序新智慧,是最具原创性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这一思想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二十大报告中还具体部署了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扎实推进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法律的制定,也包括法律的实施、法律的监督和法律的信仰,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有机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密织法律之网,强化法治之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