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党课|㉓“ 新韧性城市”

2023-01-20 15:16:11

为了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和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党课》,邀请市委党校教授、讲师走进演播室,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结合我国以及连云港发展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述,力求内容专业精准、通俗易懂。今天推出第23课“ 新韧性城市”


主讲人: 

车昱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政府经济学、智慧城市、自贸区建设等领域。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部分的阐述中,习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那么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二十大关键词就是“韧性城市”。说起这个词,我相信很多人的脑中一定会出现这么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是“韧性城市”呢?


那我们不妨打个比方,我们说一张纸很有韧性,那便代表着这张纸很难折坏或者很难撕破。所以,我们说一个城市很有韧性,就表示当灾害发生的时候,这座城市能够承受住冲击,减轻灾害损失,并且能够通过合理的调配资源而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


那我们要如何打造“韧性城市”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韧性城市”应该具备的特性。第一个是“鲁棒性”,这是一个常用于计算机领域的概念,指计算机软件在输入错误、磁盘故障、网络过载或有意攻击情况下,能否不死机、不崩溃。而在韧性城市中则表示城市抵抗灾害,减轻由灾害导致的经济、社会、人员、物质等多方面的损失。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咱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每一个建设环节都要严把质量关,并且要定期进行保养维护,保证各项设施的运行稳定。


第二个特性是“可恢复性”,也就是城市能在灾后较短的时间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城市应急部门,比如公安、消防、医疗、城建等,定期开展灾后救援、灾后重建等相关演习或课程学习,从而实现灾害快速响应。


第三个特性是“冗余性”。咱们的城市中应该具有一定的关键功能设施的备用模块,当灾害突然发生造成部分设施功能受损时,备用的模块就可以及时补充,整个城市系统仍然能够发挥一定水平的功能,而不至于彻底瘫痪。比如在这反复不断的新冠疫情中,当医疗场所难以容纳快速增长的感染人群时,及时征用体育馆建立方舱医院便是一个体现城市韧性的好途径。


第四个特性是“智慧性”。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要有基本的救灾资源储备以及能够合理调配资源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拥有储备水源、储备电、储备气、储备粮等资源外,政府部门的政策和应急管理措施是否健全,同时在灾害发生时,是否能够针对现实情况及时做出更有利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


最后一个特性就是“适应性”。我们的城市是否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比如新冠疫情发生至今已有三年,在这三年中,我们的城市就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应对疫情,城市居民也学会了如何保护好自己免受疫情侵袭。(关键词)还有最近发生在韩国黎泰院的踩踏事故,遥想2014年的上海外滩,也发生了类似事件,这些不仅是给遇难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生的遗憾,更是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惨痛的教训。我们需要警钟长鸣,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这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才能让我们的城市更有韧性。

今天关于韧性城市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够给您带来更多的思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