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他们与普通孩子“共享”一个课堂,究竟有多难?

2023-03-30 10:55:37

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融入普通人的世界;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彼此合作,共同教育学生……这一系列帮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环境的努力,正在逐渐被更多人看到。这种教育模式,被称为“融合教育”。

这种教育的难点,不在于“一起上课”,而在于让特殊儿童与普通孩子“共享”一个课堂——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一样的,却能同时满足特殊儿童和普通孩子的需求。

为了让特殊儿童融入这样的环境,“融合式康复行动”作为一种亲密助攻、精准缓冲,及时地出现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适龄特需儿童的身边。


“恺恺,恺恺....哎,你又不理我。”一年半前,这样的场景对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康复技术科特教老师王卉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那时候,恺恺和人目光无交流,对周围人的话语不理不睬。

如今,“老师,我要玩这个。”恺恺看着王老师说道。他现在已经可以时不时地与人实现目光交流,完成简单对话、简单交流了。

恺恺的改变,是海州区适龄特需儿童融合式康复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针对如何保障适龄特需儿童获得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平等受教育机会、如何实现特需儿童融入校园、融入社会的需求,海州区残联主动探索,以低年级特需儿童为重点,建立“介入-退出-跟踪”的动态融合式康复体系。


康复救助,助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


“儿童康复科现有医务人员67名,其中康复医师17名,心理治疗师3名,康复治疗师32名,护理人员15名;高级职称13名,中级职称17名;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1名。目前有80名患有肢体脑瘫和孤独症的儿童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老师们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闫冬梅介绍道。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事关残疾儿童的未来和家庭的幸福。为了帮助适龄特需儿童,海州区残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服务承担主体,筛选既有教师资格证、又有儿童康复经验资质、还有融合教育证书的服务团队,为适龄特需儿童点亮未来之路。

经过指导的特需儿童与同学们玩耍

“海州区残联探索开展适龄特需儿童融合式康复试点,尝试将康复阵地延伸至普通小学,帮助更多特需儿童留在教室、留在校园,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顺应国家政策、顺应学校需求、顺应家长期盼、顺应孩子渴望的具有良好社会意义的尝试。目前,已经有10名孩子正在享受康教融合服务。”海州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伟说道。


一生一策,帮助“特殊孩子”不再特殊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经过一学期的康复师随班课堂指导,佳佳已经可以独立上课,并在放学后主动向妈妈展示自己今天学到的新内容。为了让孩子能够正常入学,佳佳的母亲曾经坚持了四年多的机构干预+家庭干预,但佳佳入学时还是遇到了困难。

特需儿童遵守课堂纪律

据了解,轻度智力类障碍儿童和高功能型孤独症谱系儿童在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多会有一定障碍,他们的巩固性康复往往局限于康复机构内进行,无法适应孩子们融入社会、自我发展的需求。

为了帮助更多特需儿童能够克服障碍,留在教室、留在校园,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海州区残联开展的融合式康复提出了“一生一策、动态调整”的康教思路。

融合式康复家长会

在融合式康复过程中,服务团队以注意力、社会模仿能力、安静等待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等五个方面能力为重点,对特需儿童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的行动方案。


完善服务,托起残疾儿童美好未来

“海州区残联现有8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截至目前共收训残疾儿童641人,其中低视力148人、智力74人、肢体165人、听力13人、孤独症241人。近三年来,已有633名残疾儿童康复上幼儿园,352名儿童上小学,90%以上的残疾儿童取得不同程度的康复效果。”海州区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王伟介绍起近年来融合式康复试点的成效,高兴地说道。

如今,融合式康复的整体服务流程已经逐步完善。在家长提出介入申请,经权威医疗部门儿童康复专家综合评估后,才会将儿童纳入融合式康复服务对象。经融合式康复服务后,能较好适应普通小学班级常规和教学要求的儿童,由第三方服务团队提出退出建议,经学校、家长、残联三方审核同意后,才会退出服务。

经过评估、制定计划后,服务团队便会有针对性地对特需儿童进行个性化教学,并安排“影子康复师”随班课堂指导,在不影响任课老师正常教学秩序情况下,当场给予提醒、指导、干预。在学期末,服务团队会再次进行综合评估形成成效报告。

“影子康复师”贴身指导


据悉,海州区残联将以实现残疾人“应康尽康、应康优康”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全生命周期康复与预防联动体系。同时,海州区残联将以融入社会为导向,优化康复训练内容,探索适龄特需儿童融合式康复行动试点,全年计划为700名以上残疾儿童提供儿童康复服务。



来源:连云港市残联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