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中欧班列,从“新”出发

2023-09-10 09:34:00

8月8日晚,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上,下一届大运会主办城市德国莱茵-鲁尔区的代表,接过了大运会的旗帜。

前一天,8月7日凌晨,满载着液晶显示器、连接器、汽车配件、百货等货物的中欧班列(成都-杜伊斯堡)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向着大运会的下一站稳稳驶去。

2013年,首列蓉欧快铁(后统一为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出发远赴欧洲。就在不久前,“澜湄蓉欧快线”班列首发,中欧班列“牵手”中老铁路,标志着“东南亚—成都—欧洲”多式联运通道正式打通,构建起一条全新的亚蓉欧大通道。

截至目前,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量超2.3万列,联通境外105个城市,形成中欧(亚)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中老(越)班列等多向度班列协同运行格局,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至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九年积淀

从“点到点”向“枢纽到枢纽”

成都是我国较早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之一。

2013年4月26日,首趟成都至波兰罗兹的国际列车探索开行。9年多来,始发于成都的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成都国际铁路港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占地面积31.7平方公里,在铁路港展示中心展厅,上海、广州、罗兹、杜伊斯堡等百余个城市罗列在班列开行示意图和连接境内外城市名单中。

在成都海关所属青白江海关副关长刘良看来,通过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的建设,推动了中欧班列从“点到点”运输转变为“枢纽到枢纽”运输,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曾经驼铃声声,如今车轮滚滚。今年是成都中欧班列安全平稳运行第10年,成都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超过2000列,运行时间从最初的22天缩短至最快10天。这支钢铁驼队沿着“一带一路”往返奔波,演绎着新丝绸之路的欣欣向荣。

广袤的亚欧大陆上,曾经“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丝绸之路,正因中欧班列焕发出勃勃生机。

10年来,中欧班列在四川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踏出了许多值得铭记的重要节点:

2013年4月26日,蓉欧快铁开通。伴随班列的开通,构建起联通成都到欧洲腹地的货运大通道。

2015年8月18日,蓉欧快铁首次实现双向开行。

2018年2月9日,满载攀枝花早春蔬菜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启程驶向俄罗斯。这是四川农产品首趟出口专列,也是国内首趟全程冷链蔬菜出口专列。

2019年10月15日,“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开幕。来自全球五大洲32个国家43个友好省(州)的300余位外国嘉宾出席开幕式。

……

一趟又一趟中欧班列在成都国际铁路港驶进驶出,班列越开越密,目的地越来越多,成了全国中欧班列中耀眼的“明星”。

2021年新年第一天,也是“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天,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上午10时许,两列中欧班列分别从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和位于重庆团结村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驶出,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智能家电等,驶向欧洲大陆。

有专家指出,国铁集团之所以能够批准两地班列统一为“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是基于成渝两地中欧班列的良好基础。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作为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班列城市群,强强联手,是两地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创新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自2021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首次开行以来,重庆、成都、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三方联席机制,定期协调班列开行中的各项问题。成渝两地的口岸物流主管部门、平台公司则在统一品牌、统一开行数据、统一售价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建立双方开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确定班列月度计划及价格体系,推进集结中心建设,积极探索运输模式创新。

数据最直观: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实现逆势大幅度增长,开行量超4800列,占全国比例超30%,运输箱量超40万标箱,已可通达欧洲超百个城市。

从“渝新欧、蓉欧”到“中欧班列(成渝)”,改变的不仅是名称。班列司机仲俊斓说,中欧班列(成渝)品牌诞生后,能明显感觉到“集散能力更强,到达的地方更多了”。

其实,在对接东南亚、拓展“南向”这件事上,成渝早就蓄势待发。2022年,成都、重庆两市对东盟进出口额分别超千亿元。在东盟众多外贸合作伙伴中,无论是货物来源、产业布局,还是外贸结构、城市综合实力,成渝两地都占据优势。

中老铁路贯通第二天,中欧班列(成渝)就从成渝两地双双出发,一路向南,驶向老挝万象。新开通的直达货运班列,打开了我国西南内陆与东盟联动的新局面。

一年时间里,成渝两地携手发力,延伸了通道,优化了运力资源。新形势下,一头连着欧洲市场,一头接通东盟、日韩,货运兴旺的中欧班列(成渝)给我国对外经贸往来注入新能量。

畅通外贸“大动脉”

从物流通道向产业通道转型

两大铁路港深度融合,无异于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跨境班列的内陆开放极。大通道促进大产业,中欧班列(成渝)的运行,为更加开放的产业构想奠定了基础。这种开放,既表现为班列对区域货物的集散能力,也表现为地方产业的转型、迭代。

说到班列对货物的集散能力,从事了15年木材进口贸易的羊科感触尤为深刻。“中欧班列开行之前和开行之后,是天大的区别。”羊科回忆,以前从国外装箱火车,到口岸落地交付,再到装车运抵成都,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是门到门的定点发运,不仅减少了装卸的资金成本,到货周期也减少了一半多。”

数据显示,四川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整车及零配件、农副产品在成都集结,远销欧亚。在全球疫情和空运、海运波动的影响下,中欧班列成了四川外贸的“大动脉”,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凸显。

中欧班列(成渝)的运行,也助推四川建设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打造外向型产业集聚地。

近年来,四川持续提升面向泛欧泛亚、“一带一路”的枢纽能级,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已联接境外105个城市、境内30个城市,全球网络节点和流量配置枢纽功能不断完善。加快实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多式联运中心、集装箱共享中心,引进进出口贸易龙头企业设立分拨转运中心,设立成都中欧班列波兰马拉运控中心,物流专业配送能力显著增强。

以大通道带动大发展,四川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快速增长。如今,四川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全省约1/3的对外贸易、4/5的对外承包工程、2/5的对外投资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四川日报记者 陈碧红

编辑:周晓雨



编辑丨陈思

初审丨徐蓓蓓

复审丨段潇

终审丨刘超

来源丨交汇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