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追寻百年红色足迹》抗日山烈士陵园穿越烽火的追寻
今天的《百人追寻百年红色足迹》栏目为您播出,抗日山烈士陵园穿越烽火的追寻。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山烈士陵园坐落在苏鲁交界的抗日山上。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年清明,青年学生都会来这里祭扫。他们缅怀先烈,聆听先烈的故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电影片段、青口十八勇士雕塑、抗日山周围田野
讲解员: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在1941年到1944年间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一边打仗,一边修建。
虽然不再有枪林弹雨,但是追寻着抗日山的历史,学生们回到了80年前,抗日战争进入持久战后、最为艰苦的1941年.
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团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一周,歼灭日伪军一千多,取得了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之后,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教导二旅6团一连的18名指战员奉命掩护,在青口与日伪援军血战,除一人外全部牺牲,他们就是被抗日军民传颂的“青口十八勇士”。
原赣榆区史志办科长 新编《抗日山志》主编 葛华:1941年7月,为了纪念青口18勇士和抗战以来教导二旅牺牲的所有烈士,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亲自带领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跑遍了当时滨海区的赣榆、临沭、莒南、东海四县交界地区,最后选中赣榆西部马鞍山。抗日山原名就叫马鞍山。
在“青口十八勇士”之后,国际主义战士德国记者汉斯・希伯、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16位新四军烈士、中共滨海区委书记符竹庭等英烈先后魂归于此。滨海区的抗日军民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坚持战斗,一边修建陵园;一边安葬牺牲的烈士,一边投入新的战斗。抗日山烈士陵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座在抗日战争中就修建完成的抗日烈士陵园。那么,抗日山烈士陵园,又是如何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中,坚持修建的呢?
原赣榆区史志办科长 新编《抗日山志》主编 葛华:抗日山所处的那个地理位置,在赣榆县的西部莒南县的南部、临沭县的东部,这一代从军事地理上来讲,当年是一个三不管的地带。因为临沂的日伪驻军隶属于济南的山东日军司令部管辖;驻海州、新浦的日伪军隶属于徐州的日伪军司令部管辖;驻日照的日伪军隶属于青岛海军陆战队、日军的海军陆战队管辖。所以我们这一个地方在战略意义上属于一个很好的游击区。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军没敢踏上抗日山一步。
抗日山烈士陵园的修建是一种鼓舞、是一种宣告,这是抗日军民永不屈服的气节、血战到底的决心、必将胜利的信念。陵园内第一座建筑“抗日烈士纪念塔”由武中奇题写,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罗荣桓、陈光、黎玉、陈士榘、肖华、谷牧等参加落成典礼。1944年的7月7日,陵园建成,滨海区各界人士5000多人隆重集会,悼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陵园所在的马鞍山更名为抗日山。
讲解员:在我身后,这座圆形的烈士冢内,安葬的就是小沙东海战中牺牲的原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一共是16位烈士的遗体。
在一座陵园中,同时安葬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烈士的遗体,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一处。新四军烈士为什么会安葬在八路军修建的烈士陵园中呢?
原赣榆区史志办科长 新编《抗日山志》主编 葛华:新四军烈士能够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纯属一个巧合。那是1943年的春天,新四军三师选拔了十一位团以上的领导干部赴延安学习。干部队原来的路线是准备走陆路苏鲁地下交通线,经过山东抗日根据地转道到延安。但是当时日伪军扫荡得十分厉害,几次突围都没有突出去。最后决定走海路经连云港海面到赣榆县的柘汪口登陆上岸转道去延安。3月17日早晨,当船行驶到赣榆县小沙村以东的海面上,突然遭遇到了日军的巡逻艇。我们新四军的干部战士奋勇杀敌。最后在八路军滨海军区警备团的接应下,大部分登陆上岸。但是彭雄、田守尧等16位抗日将士牺牲。
1943年春,为避开日军扫荡,新四军三师的干部队从海路转道赴延安学习,船行到小沙以东的海面上遭遇日军,发生了海战,16位将士牺牲。
原赣榆区史志办科长 新编《抗日山志》主编 葛华:把新四军抗日将士安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这是经过了新四军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同志的同意和八路军山东军区政治委员、司令员罗荣桓两人商量,定下来的这个方案。
新四军军长陈毅题词浩气长存,八路军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这不仅是对新四军烈士的褒奖,也是对抗日山上所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对革命老区所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牺牲的烈士的礼赞。在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热土,还有许多烈士长眠于乡间。“请烈士回家”,2009年以集中安葬散葬烈士为主要内容的“慰烈工程“在江苏率先实施,而抗日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寻找失落的英灵。
清明节前,厉庄镇西陡岭村的杨泗英一家正在将父亲杨玉贵烈士的骨灰从村里自家的墓地迁出,送到位于赣榆西部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安葬。杨玉贵烈士生于1906年,1943入伍成为八路军一一五师的战士,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次迁葬,既慰藉了烈士的英灵,也了却了烈士后代的夙愿。
杨泗英:找到家里的,要把我父亲迁到这里来。当然这里边好了。搬到这儿来,多光荣啊!
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 局长 谢春岐:我们区慰烈工程以来,从各个乡镇搬迁上来的烈士墓,是不是都在这一部分?
赣榆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工会主席 优抚科长 汪帮亮:集中都在这个墓区。一共迁葬是865座。
谢春岐:慰烈工程是一个民心工程也是我们这个部门的一个基本职责。下一步我们要把这些烈士的事迹各个方面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应该说,每一位烈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和英雄的故事。我们这个部门,要把所有烈士的英雄事迹,把它整理好、宣传好、保存好,要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亩,建有烈士墓1638座、1800多位烈士的忠魂安葬其中。
抗日山浓缩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80载英灵永驻,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谢春岐:抗日山烈士陵园从1941年建园起,先后进行了四次的整修和扩建,共计投入达到了2300万左右。我们主要是进行修旧如旧,维护革命历史文物的角度进行修缮。以方便我们群众上山进行瞻仰纪念。每年我们大概要接待70万左右的各界群众上山参加纪念活动。很好地发挥我们爱国主义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以及我们省党史文化教育中心的平台作用。
党员宣誓:我宣誓……
抗日山烈士陵园在黄海之滨标注了红色精神高地。它用鲜血浸染,见证了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滨海浴血抗战的光辉历史。传承着革命先辈无畏生死、铁骨铮铮的不朽精神。它是用血肉和信仰铸就的丰碑,在人民仰望里巍巍屹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