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村级动物防疫服务新模式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1-12-29 22:51:41


动物防疫服务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畜同防”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围绕动物防疫公益性服务要求,在全市推进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1+N”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日前,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通知,向全省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



朱大力是我市灌云县东王集镇的一名养猪专业户,他拥有8个猪舍200多头猪。由于不是规模化的养殖场,没有专门的兽医负责防疫,往年只能靠天吃饭,一旦发生疫情,朱大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心血打水漂,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而这种情况,在今年有了变化。


灌云县东王集镇养猪专业户 朱大力:现在好了,我们这个地方成立了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公司,咱只要打个电话,他们很快派人上门服务,就能把防疫全做好了,家养的猪牛羊、鸭鹅鸡生病也少了,省心、省事、省钱,真的非常方便。



事实上,朱大力就是市农业农村局推出“1+N”模式的受益者之一。“1”为固定式服务,即防疫类2项服务。“N”为拓展式服务,集收集类2项服务、报告类2项服务、采样类3项服务、协管类7项服务“五位一体”,涵盖现行畜禽养殖行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彻底破除动物防疫“一针(免疫)定天下”的思想传统误区,形成免疫、采样、协检、弃置病死动物收集、巡查、报告、应急处置、粪污治理等活动各环节、全过程服务,更好地满足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灌云县东王集动物防疫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金宝:我们防疫工作主要是员工分成免疫小分队,逐村逐户,为养殖户进行免疫注册,我们推进免疫、挂标、记录、废弃物回收四同步。严格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确保防疫工作质量。


记者了解到,自从2017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将原来仅强制免疫单一性的动物防疫服务拓展为“1+N”模式的五类16项动物防疫公益性服务以后,为养殖场户提供高水平、专业化、全方位的动物防疫服务,畜禽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养殖效益明显提升。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 樊继刚:我们将全市79个有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需求的乡镇、街道、农场,按畜禽养殖规模整合为66个服务单元,以“服务类型+乡村兽医”模式登记注册成立66个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五类16项服务交由辖区社会化服务企业承担,彻底破除原村防疫员724人一人服务一村、单兵作战的服务体制。



目前,全市66个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企业全部达到“有合法服务机构、有固定服务场所”等“五有”标准,基本形成主体多元、供给充足、服务专业、机制灵活的动物防疫社会化发展良好态势。另外,根据公益性五类16项服务设计,每年市财政安排335万元、县区财政安排1300万元、乡镇财政安排630万元,用于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



连云港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师 樊继刚:养殖量较多的62个服务单元,平均每个每年享受35万元扶持资金,市、县区、乡镇三级财政按1:4:2承担;养殖量较少的4个服务单元,平均每个每年享受15万元扶持资金,市、区财政按1:2承担,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财政资金支撑体系。


目前,市、县、区农业农村部门着力引导辖区企业扩大经营性服务半径,不断为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发展注入新动力、增强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港城365》记者报道。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