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阅美 |⑥《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一章 少年心事当拿云(第五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一章 少年心事当拿云 第五篇
笔者想探访郇华民创办的第一所学校刘湾小学。2019年8月21日上午,我们来到东海县温泉镇刘湾村。一下车,一位穿着白色医师服的中年男子看见院中来人,好奇地迎下卫生室门前的台阶。听说我们来采访“刘湾小学”,他用浓厚的方言说:“刘湾小学?1927年郇华民建的嘛!”
这一句话,响脆、准确,直击我们的采访主题,可谓正中靶心。
时光已经过去92年了,眼前的村医名叫刘兆仁,敦实白净,年龄50出头,他简洁明了的答案真是令人振奋。郇华民在刘湾创办小学是1927年,他将名字改为郇华民是1936年建立“东海县抗日义勇团”的时候。刘湾人喊他郇华民,可见他在刘湾的影响是持续而长久的。
我们指着同来的郇建生、郇成诚父子介绍说:“这是郇华民校长的儿子和孙子。”
刘兆仁的眼睛亮了:“哦!你们想了解郇校长建刘湾小学的情况?我给你们找两个人,他俩是专门整理村史的,清楚这事。”说着,摸出手机拨打起来:“表叔,你上这儿来一下啊?”挂了电话解释说:“我喊的这个人82岁了,耳朵有点背,他马上来。我再骑车去找王爱忠。”
也就四五分钟吧,刘兆仁回来了。他刚停下车,身后一个面皮红黑的老者,笑眯眯地骑着电动车也来了。电动车轻盈地绕一个小弯,停下来。给人的感觉不像老人,轻捷得倒像年轻小伙子。他叫周丙堂,村医喊他表叔。接着,五十多岁的王爱忠也骑电动车来了。
不用介绍也不需要寒暄,在村卫生室,大家还没落座呢,周丙堂第一句话就说:“刘湾村是东海办小学最早的。”
周丙堂头发全白,寿眉高耸,虽然已经82岁,但身体结实,话音响亮:“当年刘少奇来刘湾,那是因为这里是郇华民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先进人物多。刘湾安全、刘湾可靠,刘湾是革命的根据地!这是分不开的。”
周丙堂充满感情地介绍刘湾村:“1950年全村105户,546人……在淮海战役中,刘湾出动近百担架队送粮、送物支前,跟随部队过运河。当年刘湾村是响当当的红色村庄。”
从地图上看,陇海铁路从西南往东北成30°角把东海县分成南北两部分。郇华民的老家郇圩村在铁路南,与铁路北的刘湾恰是西北望东南的方向,两村相隔30余公里。
爱好乡土民俗文化的周丙堂,拿出他分别于2017年10月和2019年5月写作打印的两本小册子《刘湾姓氏谱》和村史《刘湾》。真是不简单,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却有这样的情怀。在村史《刘湾》里他写道:
刘湾村,一河两沟。一道河是汤河,从汤庙流向东南,在刘湾西头入村横穿东西,未出庄猛拐弯儿流向东南,解放前汤河在尹湾拐弯去刘湾。刘湾的两沟有大泉沟和黄泥沟,下游和汤河汇合叫三岔河。

刘湾姓氏谱
刘湾人觉悟高,爱国敬党,因为早在1927年有郇华民、刘锡九、王子成等老前辈在刘湾办学,培养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宣传党的政策,暗地发展党员多名,有刘凤义、刘书鉴、王长法、王长友、刘凤梅、刘庆翠、刘凤图、刘庆东、刘道桥等。
在抗日战争年代,苏鲁皖交通线,刘湾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山东临沭朱范村的八路军情报由刘凤奇从山东接来到刘湾刘凤图家,再连夜由刘凤奇送达石湖
赵庄徐文汉家,再由徐文汉和徐从胜转到铁路南。当年的知情人说:你庄刘凤奇年轻、个高、腿快,一夜就能穿过敌人封锁线。
刘湾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可靠的、安全的革命根据地,在1940年前后,海陵县铁路北地下交通站站长刘书鉴,又是海陵县邮局局长。刘书鉴生前讲过多次:1942年春是他和周朝钅献 引路,通过苏鲁交通线把刘少奇带进刘湾村,在刘凤图家休息一宿,在刘凤九家品尝苏北玉米小麦煎饼。现年90岁的黄庄黄世昌当时16岁,也在刘湾住,他是交通线联络员;谁也不知道是刘少奇,刘书鉴对黄世昌说这是大官。就看刘湾村全是部队,村外全是站岗的;黄世昌说,还有一个同行的女子,大个子。别看刘湾村小,刘湾人革命觉悟高、思想进步、安全可靠、保险,刘少奇住在刘湾,这是刘湾人的自豪和骄傲,这段美好真实的历史必将载入刘湾村的光荣史册。
刘湾村革命志士多,国家认可的烈士有刘书堂、刘兆迎、刘兆龙、刘兆栋、刘庆同、李栋、刘小连等。1942年日寇在黄庄安据点,来刘湾砍树、拆祠堂,连松树都被砍光。其他村庄被迫送东西给据点鬼子吃,好让他们少下来扫荡。可刘湾坚决不送东西,鬼子在1942年春天半个月来刘湾扫荡九次抢东西,刘湾人把各家的狗打死,趁黑夜扔进鬼子据点外边的壕沟里,死狗发尸,臭气冲天,苍蝇蚊虫绿豆蝇遮天盖地,迫使鬼子东撤前店去安据点。这便是当时有名的“臭狗阵”。
热心的王爱忠也拿出他在2019年7月整理写作的《东海县第一所小学——刘湾小学》一文:
刘湾小学是革命老前辈郇华民筹建创办的东海县第一所小学。郇华民目睹家乡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难,他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砸烂封建社会统治的枷锁;农民要摆脱贫穷,必须解放自身;而要唤醒老百姓的愚昧无知,必须从教育开始。郇华民同刘凤翘共同创办学校。刘家提供房屋5间作为教室,郇华民卖田地出资办学,教师的生活费用及教学办公用品由郇华民负责;刘庆选负责收学生,出钱购买课桌板凳供学生使用。1927年春,刘湾小学开学了,周围村庄贫苦孩子都来读书,学校陆续聘请多名教师如王子成、刘锡九等人免费教学,教师自己做饭。教学内容除了正常文化学习之外,宣传进步思想,教育学生们同封建思想作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老师们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宣讲革命道理,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革命老前辈郇华民、王子成、刘锡九等人在刘湾小学播下革命的红色火种。他们的学生大多成长为优秀革命干部奔赴抗日前线,他们没有辜负革命老前辈的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党和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有多名学生为国家捐躯。
郇华民老先生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出资在刘湾办小学,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刘湾村老百姓永远怀念他!
问起当年刘湾小学出了哪些先进人物,王爱忠慢声慢语而又清晰坚定地说:“尹湾的尹朝顶,王烟的冒自强,都是王子成的学生;他们都是在刘湾读书后入的党。那时候党员不出名,是地下党。刘湾的党员比周围村庄都多,为什么?有郇华民、王子成、刘锡九这些人领头啊!
抗日战争时期,村里配长短枪脱产干革命的有43人。刘湾村的党员经常到附近村庄去开辟工作。我父亲王常有去房埠、刘书荣到西石榴、刘兆起去罗庄开辟工作……”
采访如此顺利,没想到在村头第一站就碰到了最想采访的人,是天意还是碰巧了?我们相视一笑:不虚此行啊,本书的英雄人物,在僻远的小村村民的叙述里,一个一个鲜活起来了。
周丙堂又说:“刘湾小学先是在刘凤翘打豆粕的大碾屋内上课,人不多,大多是青年人,接着专门腾出5间房屋做校舍。四十年代初我七八岁,常给王子成扛小马枪,还看见大碾在屋内。现在刘湾的村树“银杏树”也是成立学校时栽下的,据说是郇华民拿来的树苗,当时只有小手指那么粗;据刘书鉴自己说,栽树人是刘书鉴和王子成。现在这树已经90多岁,树围2.8米,树高10多米,树冠占地40多平米……

刘湾的周丙堂和王爱忠在银杏树下合影
我们迫切地想到离此不远的刘湾小学旧址去。
刘湾小学虽然已于2000年撤并到温泉镇中心小学,可路上凡是听说我们去看刘湾小学旧址的村民,全都纷纷举起手臂指向远远就能望见的高高的银杏树。
刘书鉴和王子成栽种的银杏树
阳光下,高大的银杏树,枝干粗壮,由于枝叶荫蔽,树干多生着暗绿的苔藓;细密的枝条上,碧绿的扇形叶片下满是粉绿的果实。树干上有2017年连云港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制作的“连云港古树名木保护牌”。树的北侧 ,是1999年7月由刘湾村委、刘湾学校联合制作的“功德碑”,黑色大理石镶嵌在白瓷砖墙上,碑文曰:“刘湾学校建于1927年,于1998年元旦成功举办七十年校庆,谨立此碑对赞助单位和校友以表谢意。”赞助单位与校友名单附在碑的背面。刘湾小学是刘湾人的骄傲,由此可见一斑。
1999年7月由刘湾村委、刘湾学校联合制作的“功德碑”
银杏树西侧,是一段红砖纪念墙。我们根据周丙堂“银杏树在校园的东南”推测,1927年之后的刘湾小学,5间教室在纪念墙的西北方,坐北面南,教室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南北走向的3间偏房,那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宿舍和厨房。刘湾小学还办农民夜校,有不少农民在晚上到学校识字听讲……而银杏树,一年一年长大,她的年轮里该也藏满了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一届届学子蓬勃向上的青春梦想吧。
时间已近正午,明丽澄澈的阳光打在一行人的身上。说古的人与听古的人就站在刘湾小学的院子里,仿佛接受着历史之光的照耀。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葛小琴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