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七章第二节 | 班主任温广宇老师
「家在龙尾河畔」|第七章 第二节📖
▾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班主任温广宇老师
海州师范学校没有设置书法专业课程,但对于未来步入讲堂的老师而言,会写字写好字是师范教学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师范生可以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打篮球,但必须要写好字。字不仅是人的门面,是人的魅力所在,往高处说也是老师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职责所在。
温广宇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是学哲学的,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去展示他的才华,教我们这批小毛孩多少有点儿委屈。他很严肃,课堂之外很少说话,与学生之间似乎有一层隔膜,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是他给我的最初印象。
在教室四壁张贴着伟人语录,这是当时课堂的标配,不仅美化环境,还是灯塔照亮着在座学生的今天和明天;更是紧箍咒,制约着学生的言行举止。语录写在粉底纸上,字体是行书和隶书,后来知道这些作品是班主任温老师的手笔。这是我自喜欢书法以来看到的最为膜拜的作品,因而对温老师多了几分敬重。
山石佛寺摩崖石刻
2013年9月初动工至12月竣工,历时三个月。"自在"二字,高约八米,可与山东云门山古代最大的摩崖巨刻"寿"字比高低。"自在"二字取唐颜真师楷书笔意,劲健厚重,雍容大度,有庙堂之气,与伊山大佛相映衬。《心经》长约二十五米,字径三十厘米左右。取汉《张迁碑》笔法,方正凝重,点画刚劲,富有金石味。2014年冬,本文作者在"自在" "心经"摩崖石刻前留影,照片由罗海成先生提供。
温广宇老师年轻时,受教于著名书法家费新我、蒋吟秋伊先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又得到林散之、尉天池等名家的面教,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积习多年,使他感悟到临习是基础,悟性是关键,创新是目的。求其形,更求其神,重结体,更重用笔,贵继承,更贵创新的学书真谛。坚持书品与人品,字内功与字外功相和谐的理念。他发现我对书法比较感兴趣而且写得不错,于是推荐我参加学校书法组学习。书法组的指导老师是陈凤桐先生,从此我与陈老师结下了不解之缘。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END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