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六章第七节|搭便车的背包女

2021-10-20 17:19:09


「家在龙尾河畔」|第六章 第七节📖

家在龙尾河畔_00.jpg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fca4e43fa35a2d1cad0ee3ce895ce4d.jpg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66fdbe9040beff5ab4308ceb3aeb4d9.jpg


搭便车的背包女


然乌湖边,头一天下午在去古来冰川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不大的村庄,当地牧民正在收青稞,牛羊在田间悠闲地吃草,背景是高高的雪山,融化的冰水在农舍间流过。农舍大多是用木板搭建的,每家用木桩随地形圈起的院落,没有任何设计感。由于空气稀薄,炊烟在农舍的周围低空环绕,西坠的太阳给这个不大的村庄散下一片金黄。我频频地按动相机的快门,由于是逆光,所拍的片子并不十分理想。我想,早上太阳没有露头,晨雾没有散去,炊烟袅袅升起时,那一定是另一番美妙的景象。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村庄里鸡鸣犬吠之声将我从梦乡里唤醒。我驱车出门,朦胧中看到一个背包客站在宾馆前的路旁。看装束,应该是个女孩。她头上戴一顶宽檐布帽,墨镜遮住了半边脸,面罩从鼻子一直挂到胸前,如果不是身后背着比人还高的背包,倒有点儿像电视剧里抢银行的犯罪嫌疑人。见我的车从宾馆里出来,她很礼貌地摘下眼镜和面罩,前来搭讪。我摇下车窗,她将头伸进车内,看到只有我一人,她说她想去波密求我捎一程。浅浅的微笑向我传递她是一位良家女子,不会节外生枝给我惹来不必要的麻烦。"途中拒载背包客"这是由我提出的建议并得到另外二人的认同。婉然拒绝了,她又报以浅浅的一笑。她没有像其他的女孩死磨硬缠,给我留下不错的印象。漫漫跋涉中坦然面对被拒绝,这是背包客的基本功课。




拍完照片回宾馆时,她还站在原地,向我挥挥手,我按了一声喇叭算是客套。吃过早餐装好行李,准备启程时,看到背包女仍然站在那。这次她没有与我们打招呼,眼睛随着车在移动,两次被同一人拒绝,我的心里陡起怜悯之心。一个女孩子独自一人行走在这片高山峡谷地广人稀地方,其境遇让人无法想象。我下意识地踩了一下刹车,然后猛加油门绝尘而去。

 

路上我将早上与这女孩的对话告诉了宫海洋和皇甫治国,他俩半天没有说话,谁也不愿率先打破规则。口快心直的宫海洋忍不住了,说一个女孩子怪可怜的,还是带上她吧,反正车上还有空位。他的提议得到了皇甫的附和,我也心存不忍,于是调转了车头。



女孩子上车,摘掉帽子眼镜面罩露出华容。不客气地说,女孩子长得不算漂亮,旅途的奔波加上高原紫外线的照射,使她看上去甚至有些丑,好在茫茫旅途中,没有人在意她的丑俊。女孩上车,打破车内多天以来的寂寞,她快言快语,不带句读,没有顿挫,不到十分钟把她的身世道个精光。她说她去年大学毕业分配在银行工作,嫌工作太忙太单调,她不甘心一辈子如此这般庸庸碌碌度过,不顾父母的反对,决意辞掉了工作,然后在网上约一帮驴友,开启了318国道川藏之旅。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长知道你的行程吗?一路上的吃住费用哪里来?就这么漂泊一辈子,对今后的人生有什么设想?宫海洋的记者职业病犯了,什么事都想弄个明白。宫海洋不了解背包客的游戏规则,邂逅者,靠常识判断他(她)的性别,这就是对对方了解的全部,其他方面,她一说你一听,足矣,不必深究。面对一连串的发问,女孩子一笑而过,没接话茬儿。




不知跑了多远,路上又遇上几个背包客,女孩子摇下车窗,炫耀地向他们打招呼,原来他们是一伙的。
车到波密,女孩子下车之前很俏皮很诡秘地跟我们说,她是连云港人,早上在宾馆门前看到我们的车子时,就知道我们是老乡。
宫海洋还想再问点儿什么,女孩子感激地向我们挥挥手,算是告别。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END


编辑丨方婧瑄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