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天冷加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霜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中的最后的一个节气。进入这个节气,也味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天即将开始。霜降节气,养生有讲究。
霜降后调养可食用南瓜、板栗、柿子、莲藕、山药、白萝卜等食物。此外,秋燥偏盛,人体肺阴易受损,适合用汤水滋养。煲汤时可加入少许杏仁、白果等,用以宣降肺气,也可以加入少许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百合等,能起到滋阴润肺、缓解秋燥的作用。
进补前一定要调理好脾胃,只有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足够强,吃进来的好东西才能真正为人体吸收和利用,否则“虚不受补”,甚至还会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健脾补肾的山药,还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芡实,健脾补肾的栗子,都是此时节的进补佳品。另外,薏米、红枣、核桃仁、扁豆、黑豆等,也是很不错的食品,还有健脾等功效。
霜降过后气温下降较为迅速,天气非常干燥,此时呼吸道等疾病容易发作,要注意润肺。
调养1.常吃润肺果,梨、萝卜、白果
深秋的干燥气候最易伤肺,霜降前后有几种润肺水果可以常吃。如银杏的果实白果,可以拿来做菜吃,白果炒芹菜等;梨、萝卜也是很好的润肺食物。
2.每天搓揉迎香穴
迎香穴就在鼻翼两侧,鼻翼外缘中点旁。这个穴位对消除鼻塞的作用很明显,觉得呼吸不畅的时候,赶紧揉一揉这个穴位,也有助预防呼吸道疾病。
3.吃点蒸南瓜、南瓜粥
感冒咳嗽,建议吃些南瓜,蒸南瓜、南瓜粥都不错。南瓜富含胡萝卜素,它在人体中会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有保护呼吸道和上呼吸道黏膜的作用。
霜降后应注意双腿和关节的保健,预防“老寒腿”,因此需要开始加强保暖。此时穿衣不宜露膝,同时要注意护足。
调养指南:每天按摩双腿外侧
防治老寒腿,不妨经常按摩大腿外侧。沿着两腿外侧上下按压揉动,按到脚的时候搓搓足底。这样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提升,阳气充足了,气血运行也就有劲了,老寒腿自然会减轻。
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为防止秋燥,可以适当多食用一些汁多的食物,如梨、柚子、甘蔗、香蕉、柑橘等各类水果,蔬菜可多食胡萝卜、冬瓜、银耳、莲藕及各种豆类制品等。
首先保持好的生活规律,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其次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登山等。
霜降节气,气温骤降,老年人极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同时这也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这个时间节点后不再适合“秋冻”,对抵抗力差的老年人,尤应按时增减衣服,以免湿邪、寒邪入侵,导致生病。睡觉时一定盖好被子,特别是保证腹部、头部等不要受寒。还有,年轻人也该穿秋裤了!
(1)适宜温度。室内温度不要开太高,本来秋天干燥,温度高,湿气蒸发,就更干燥,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相差大,也容易感冒。
(2)适宜湿度。在干燥情况下病毒细菌更容易繁殖,所以要保持房间湿度,可以用加湿器,也可以用一盆水搁在卧室。
(3)加强通风,早晚要开窗通风15分钟。
(4)屋内可以适当搁一些花草,湿润一下空气,但是晚上不要搁在卧室里。
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最佳食用期,此时柿子个大、皮薄、汁甜,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很好的食疗价值。
富含果胶,能润肠通便,有助缓解便秘、保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还可辅助降血压、软化血管,还能活血消炎,改善心血管功能;在预防心脏血管硬化上的作用,被称为有益心脏健康的“水果王”。
这个时节,很多人总觉身体懒洋洋,睡不醒,可以适当吃点羊肉。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但烹饪应以清淡为优,如清炖羊肉、羊肉炖萝卜等。
性温味甘,能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熟吃栗子还能辅助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
花生素有“长生果”的美誉,能健脾和胃、润肺化痰、益气止血。
推荐:香菇花生黑豆汤。
原料:香菇10克,花生50克,黑豆50克,红枣6克,瘦肉150克,姜3片,盐,水适量。
做法:香菇泡软去蒂,瘦肉洗净切块,放进沸水煮5分钟后沥水备用;锅里烧开水,放进猪肉、香菇、花生、黑豆、红枣和姜,熬煮10分钟。转为小火煲1.5~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山药是补脾养胃,是很好的健脾食材,吃法很多,煮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推荐:山药红枣粥。特别适合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的人。
原料:鲜山药60克,大枣30克,梗米50克。
做法:鲜山药切成颗粒,大枣、梗米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煮成稀粥即可。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积极探索中医服务新模式,成立妇孺国医堂,并获批国家级“样板妇孺国医堂”建设单位。妇孺国医堂集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为一体,下设中医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疼痛科。
中医妇科以传统中医疗法为主,专注于女性健康问题的治疗、调养,尤为擅长治疗月经失调、盆腔炎、孕前调理、痛经、妊娠呕吐、乳腺炎、产后乳汁少、产后宫腔残留、产后体虚等。
科室开展多项中医特色治疗,如中药熏蒸、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穴位贴敷、针灸、艾灸、拔罐、刮痧、中药美容等。
就诊地址: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门诊二楼C区3诊室 中医妇科
咨询电话:0518-85829970
来源: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