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看病遇到困难?这些就诊常识和技巧,家属一定要知道!(二)

2024-06-28 09:44:18

家有老人,自然免不了去医院看病。作为家属,您是不是时常有这样的困扰:好不容易挂到了心仪医生的号,见到医生却不知从何说起;当您代替行动不便的老人问诊时,病历资料总是没带齐全;老人不愿意抽血做检查,抗拒住院,您劝不动“倔脾气”的老人......

在上一期的《健康早八点》节目中,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张艳艳主任跟大家详细介绍了陪老人看病在诊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医生进行充分而有效的沟通?代替老人问诊,怎样才能更有效?在今天的节目中,针对老人就诊中常见的其他问题,张艳艳主任也为大家做了详细解答。

 

1.对于一些家属来说,每当家里的老人稍有不适,他们便习惯将老人送往医院住院治疗或疗养,认为这样做更放心。但是不是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呢?

不一定。因为老人的许多“病症”其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疾病,而是自然衰老的表现,如同脸上的皱纹和头上的白发。绝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都是无法根治的,它们往往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相对稳定期。慢病管理的关键在于尽量维护疾病稳定不加重,维护器官功能,而非过度干预。这包括日常监测血压、血糖、心率、体重、血脂、肝肾功能等,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定期随诊。

然而,当老年人面临急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及时的短期住院治疗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在医院为老人制定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并为出院后的疾病控制和日常照护提供指导。但是,一旦老人的病情稳定,就应尽快安排出院。因为长时间的住院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因检查而错过进餐时间、睡眠受到干扰、空间限制导致活动减少、卧床时间增加等,进而可能引起衰弱、肌肉萎缩、跌倒、血栓栓塞性疾病、院内感染的发生,最终影响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2.如果老人在就诊和治疗的相关问题上,和家属、和医生的想法不一致,那应该怎么办?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的尊重是让老人有选择权和掌控感,而不是想当然替老人做主、事事包办代替。保持老人对自己生活负责和控制的能力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孝顺、孝顺,很多时候“顺”比“孝”更难做到。

连一医老年医学科在对待老年患者时,会特别注重尊重他们的想法,也会建议患者家属更多地关注病人本身的意愿。医生会客观详细地告知病情、诊疗方案、可能带来的益处与风险,以及经济负担等。特别是在面对共病处理或者不同治疗方案可能带来不同结果的情况下,医生会优先考虑符合患者心愿的治疗方案。这样的医疗方式不仅真正为患者着想,也更容易得到患者及其家人的认可。毕竟,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有权决定自己的生死,无痛苦、有尊严地离去。因此,建议老年人在健康或意识清醒的时候,就提前对自己未来可能失去意识或表达能力时的医疗问题做出安排,例如明确在何种情况下需要或不需要特定的医疗服务,是否使用生命支持治疗等,以确保自己的意愿得到尊重和执行。

广播传媒中心记者:唐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