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一章 第一节|乙未年正月十五申时
2021-02-10 14:22:20
「家在龙尾河畔」|第一章 第一节📖
▾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我小时候有很多节日,五月一日是劳动节,六月一日是儿童节,七月一日是共产党的生日,八月一日是共产党军队的生日,十月一日是共产党中国的生日,还有元旦和春节,因为我父亲是北方人,这些日子我就能吃到包子或者饺子。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乙未年正月十五申时
1955年的第一场雪,从腊月祭灶一直下到正月十五,龙尾河畔高低错落的茅草屋被厚厚的大雪覆盖,整个大地呈现出银装素裹瑞雪丰年的吉兆。
我的母亲早就过了预产期却迟迟不见动静,尚处于哺乳期的祖母和出嫁不久的大姑全勤陪护,不敢有半点懈怠。这是我母亲第三次生孩子,前两个孩子刚出生没几天就夭折了。生孩子是女人们的事,祖父能做的只是拿着扫帚在院子里扫雪,他要让他引以为荣的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锃亮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淡化他内心深处的焦虑。院子里每天都有许多女人在等候消息,有的是母亲的同事或好友,更多是家边的邻居。她们除了默默地祈祷以外,更多是关注母亲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一点对于女人来说很重要,这关系到妇女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甚至于未来命运的走向。
接生婆是个器宇轩昂的小脚老太,在医疗不太发达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算是个人物,有的人家老少三代都由她接生。她能根据孕妇口味的喜好,走路的姿势及肚子隆起的形状来判断胎儿的性别且屡试不爽,所以她很自负,人们也都很尊重她。她每天踮着小脚往返我家多趟,每次都嘟嘟囔囔连她自己都弄不清在说什么,又悻悻地走了。
正月十五下午三四点钟,老天爷短暂地放晴,久违的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大地上,十分耀眼。我家的堂屋里传来铜钟般的哭喊声,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我。接生婆颇有成就感地说∶"这个小东西真会选日子,熬到正月十五才出世,来日非富即贵。"
父亲撕下了当天的黄历,打算把它夹在一本书里以纪念这一特殊的日子。无意间他在年月日几行阿拉伯数字下面看到了几行小字。大意是这样的∶属羊的人生于正月新春之时,三阳开泰,喜气盈门。司讼是非能免,天灾地变常遇,晦气多多。父亲眉头一皱,先喜后忧,本想把这张黄历撕了,可底下还有一些内容,他耐住性子往下看∶极富才华,只是祖业凋零,一生六亲无助,全靠自己的才能去打拼。此时出生的人有一个高尚的职业,算是文儒之类的人。父亲对其中的"祖业凋零""六亲无助"几个字颇伤脑筋。这是诅咒,这是暗示。一盆冷水浇下,使他从头凉到脚后跟。还好,眼下母子平安,至于以后运势如何,只有听天由命了。父亲将这张黄历折成方形悄悄地藏在棉衣的口袋里。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编辑丨徐止丽
审核丨段潇
来源丨FM90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