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㉜《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八章 战时游击学校——滨海中学(第一篇)

2021-05-23 15:45:00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八章  战时游击学校——滨海中学  第一篇



一只苍鹰在鲁东南绵延的丘陵上空翱翔!

鹰眼的瞳孔很大,能够让进入眼睛的光线产生的衍射达到最小的程度,因此目力遥远而准确。鹰的脚爪强而有力,而鹰的翅膀一旦展开,天空便成了一曲任其拍打的乐章。

鹰是力量、勇敢、朝气蓬勃的象征!

鹰在飞。一只苍鹰带着一群雏鹰在飞!

蓦地,一首歌仿佛在岁月的长河里响起,这是一首名为《滨中颂》的校歌:

啊!英勇的鹰!

在这茫茫无际的天空里,

自由自在地飞翔。

鹰啊!鹰啊!鹰啊!!鹰啊!!!

你生长在这自由的乐园

——滨海中学的怀抱里,

丰满了你的毛羽,

伸展开你的两翼,

肩起民族解放的任务。

武装我们的头脑,

锻炼我们的体魄。

向前哪!

青年键儿们休畏缩,

莫胆寒,

在这黎明前的黑暗,

高举新民主主义的大旗,

前进!前进!!前进!!!

闪耀在眼前的是独立自由、

自由幸福的光芒。

青年们,前进吧!

青年们,前进吧!

奋力追求,向着太阳!

奋力追求,向着太阳!


1942年春,中共山东分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沭海地委与滨海地委合并为滨海地委,即沭海所属的临沭、海陵(东海)、赣榆、郯城四县划归滨海,沭海地委书记王永福去滨海地委任副书记,专员是谢辉,副专员是崔介。4月,滨海地委经过讨论酝酿,决定将沭海、滨海两所中学合并为滨海中学。


滨海地委旧址

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原 “滨海中学”,其实它的办学时间比“沭海中学”还要早半年。

1938年,日寇侵入滨海区( 山东省东南部,东滨黄海,西邻更早建立的鲁中区,南跨东陇海路,与苏北抗日根据地相接。北端绕过日寇盘踞的莒城与胶东、 渤海两区交插)后, 我党即领导军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游击战争,开辟了以莒南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对于军政干部的需要越来越多,只办小学、识字班之类的初级教育形式 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迫切需要文化教育能跟上时局的发展。

1941年初,为贯彻“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方针,领导广大军民在敌后开创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军事政治斗争的同时,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也进行了重要的建设工作,山东省战工会发布该年度“文教宣传工作计划大纲”。规定“各个行政区要有一个公学”,“每个专区要有一个中学,要有师范科”。根据这些指示,在中共滨海独立地委领导下,1941年1月,莒南、日照、临沭、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成立,四县联合办事处根据上级指示筹建滨海中学。当时办事处主任谢辉主持这一工作,并由负责文教工作的刘震(原名刘去病)做具体筹备工作,第一次滨海中学筹委会议于1941年初在莒南洙边镇召开。会议决定按照抗大一分校的建制在滨海地区北部建立一所干部学校——滨海中学。

会议上提出了建立滨海中学的必要性。一、战争前国民党政府在临沂举办了省立第五中学,有一定的影响。日寇侵入临沂前,这所中学被遣散。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所中学,将会以事实粉碎国民党顽固派散布的“共产党游而不击”、“共产党尽是土包子”、“破坏文教事业” 等谰言,提高我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威信;同时对于争取中间力量, 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将有一定的意义。二、发展战时文教事业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建立一所综合性的学校,对于提高滨海区抗日军政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对于宣传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战必胜”的理论,批驳投降派的“亡国论” 和顽固派的“速胜论”,都会有重要作用。三、建立一所学校对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使千百万群众都懂得党的抗战路线、方针、政策,紧密地团结在我党周围共同抗战,将有重要作用。

于是开始动员组织教师,布置、督促各县保送学生等。

1941年春,学校开办之初,从地方上吸收的办学人员主要有庄佐宸,大学专科毕业,热爱教育工作,从事小学校长多年,有真才实学,他既是一位知识分子,又是大店地方有名声、要求抗日、思想进步,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的人,是年近50岁。孙俊生,临沂五中毕业,七·七事变前任大店小学高年级算术教师,爱好教育工作,责任心强,为人正直,是年约40岁。李德贤,山东大学肆业,1949年改名为李黎民,1940年秋在莒县金墩抗日小学任教师,1941年2月由莒县文教科长刘建仁(原名刘去恶)介绍到滨海中学任教师。

1941年3月,教师庄佐宸带领他的侄女庄淑明和邻居少年张大千等人,孙俊生从他的家乡西林泉也带了几个学生,李德贤当时是金墩小学教师,率领金墩、垛庄一带8名学生去了滨海中学。大家陆续齐集于办事处的驻地——现在的莒南县洙边村,由刘震宣布了学校的名字为滨海中学,崔介兼任校长,高燮宸任副校长(不久即任校长)。高燮宸当时尚未到校,学校的工作,暂由教务主任主纪先负责。

高燮宸,名佩礼。1905年生,日照市东港区秦楼街道高家村人。1921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6年考进北京大学物理系,因患肺病休学。1927年夏,北伐军到达日照,高燮宸被选为民众动员委员会商人部长。翌年秋,他和老乡范景蘧(原名范宝经,号庆典,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奎山乡傅疃村人,1944年牺牲)等人在县城领导群众抵制日货,打击洋买办。1930年,被聘为县中教务主任。后又考入北大研究生进修班,1935年毕业后,相继在栖霞、日照、莒县等中学任教。七·七事变后,高燮宸回乡参加57军抗日宣传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社会名流身份被选为国民党日照五区区长。1940年3月,任日照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11月,日照县参议会成立,他任副参议长、参议长。

主纪先,曾用名主继先、主敬承。1909年生,莒南县石莲子镇主家岭村人。1931年7月考入临沂省立第三乡村师范,193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春在主家岭村建立党支部,任书记。其后因沂水党组织被破坏,先后去郯城、邳县一带活动,由马培卿介绍到郯城王家桥小学任教。1935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罪名逮捕。抗日战争爆发后,被国民党当局释放。1938年2月,经谢辉、赵昭等介绍到苏鲁战区第二游击纵队司令部所属二十六支队工作,不久到山东八路军第四支队六大队政治部任宣传科长。后因病回家乡,在主家岭一带发展党员,开展抗日活动。1940年任莒县老七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1940年5月先后担任莒南行署主任、莒中行署主任等。


主纪先

由滨海中学二位主政领导的简历,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党对学校建设的高度重视。

学校师资渐渐配齐:庄佐宸教语文,孙俊生教数学,李德贤教自然;不久,又来了一位吴绍伯老师教语文,他大学专科毕业,与庄佐宸同学,十字路南兴隆店子吴家庄人。这样,学校便有了领导人,有了教师,有了学生,以后,又配备了训育员李训和一些管生活的后勤人员,由他们把师生的生活安排好。

学校实行的是供给制,与党政军的机关生活一样。学校一边开始了教学生活,一边继续招收年轻的文工团员,抗、工属青年学生及进步青年入学,男女兼收。管理上军事化,分男女生两个队,文化课按文化水平分班授课,政治课则采取上大课形式。刘泽宣、王震、谢刚及庄淑明、牟韵文、张建华等,都是滨中的学生。

1941年4月山东省战工会在莒县的西南乡昔林泉村召开了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大会,办事处让中学的几个教师也去参加了,大家兴致很高,认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

大会期间听到了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报告,讲了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大家甚为称赞,佩服他理论精辟,也激起了学习政治理论的热情。其次有幸听到了115师政委罗荣桓、师长陈光、政治部主任肖华、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李竹如,以及山东著名抗日民主人士李澄之(原国民党的中央委员)先生的讲话,那时他们正在青壮年时代,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每次讲话都大大激发了大家的革命热情,会议后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接见了滨海中学的教师,就办学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座谈,并一一答复了教职员提出的问题。

会后回校时,滨海专署已正式建立。学校的学生由各县保送陆续入学,其中的莒南县十字路一带和日照县的较多,还有一些党政军干部的子弟也来就学。学校虽然名叫滨海中学,实质上与今天的中学不完全相同,最初设有师范部和中学部,5月13日师范部在莒南县洙边开学。但预定开学的那天,到校的学生仅有8人。许多学生因敌人封锁未能按时到校。过了不久,几名新聘的教员和学生陆续到校,在抗战四周年纪念日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

9月份,卢兼三等同志的来校,壮大了师资力量。卢兼三,名效周,字见三,1904年生人,莒县卢家孟晏村人。自幼好动,胆大,爱听古代造反故事,看武侠小说。1925年毕业于莒县师范讲习所,随后就业教书。1933年赴青岛崂山创办初小班。1937年11月奔赴沂蒙山区,投入抗日活动。1940年7月参加八路军,在二支队从事战时教育。他历任教师、校长等职,是莒县教育界著名人士,多才多艺,文史是专长,音、体、美、工(篆刻、微雕)是特长。能担任音乐、美术等课程。他教师范班的教育课等,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当时称为队长。

不久,学校发展到两个班的学生共计80余人,学生有的是在职干部,有的是革命青年,有的是农村少年,年龄大者三四十,小者十六七,文化程度从小学到中学各不相同;教职员工共近20人。这所百人左右的学校在专署附近的村庄,紧靠着军分区。学校离不开专署,为了对敌斗争的需要,军分区是经常移动的,学校也跟着相应转移。在一个地方大多只能住六七天,能连续住十天以上的较少,有时甚至住一两天就离开了。转移时间是在黄昏以后,有时也在深夜。每到一地,除了安排下生活用房外,就要选择上课的地方,晴天就在树荫下,雨天拥挤在室内,教具主要的是小黑板和粉笔,走到哪个地方带到哪个地方。一架油印机是主要的校产,学生有了钢笔、墨水、笔记本就能上起课来了。上课时学生是坐着自己的行李包,书包里除装着学习用具、书籍笔记外,还附带上手巾、茶缸、筷子、牙刷等生活用品,学生吃住由当地群众供应。

1941年秋冬,日军集中5万兵力采取“分进合击”、“铁臂合围”、“梳蓖式清剿”等战术,对山东根据地领导机关和中心区军民,在纵横140里的沂蒙山区,进行疯狂的围剿。学校根据专署的布置,化整为零,分为小组,疏散教学。各个教师根据不同情况,率领多少不等的学生利用有关的地方条件,开展了反扫荡时期的教学活动。敌人大扫荡结束后,全校师生员工仍集中到专署附近的村庄,恢复原来的教学生活。

1942年4月,得到两校合并的通知后,郇华民与靳耀南商议:“靳主任,两校合并,贵在团结,首先是人事上要协调好。第一,两校之间,我们要谦逊主动。第二,学校内部,我们要做好动员。”靳耀南最服郇华民处事的胸襟与气度,当即一拍胸脯:“滨海中学校长高燮宸先生是我的老师。我在临沂中学读书的时候,他是我的物理教员。这事交给我,我代表我们沭海中学先去滨海中学拜访他!”靳耀南即代表沭海中学到原滨海中学的所在地莒南,找到了高燮宸,商谈合并事宜。师生在革命阵营里重逢,倍觉亲切,他们商定先在临沭县王家宅子开个两校教职员联席会,广泛交流意见。


郇华民(右一)与战友靳耀南夫妇(中间二位)水帘洞前合影

这次联席会,本着暴露问题、解决矛盾的原则,为两校顺利合并做了铺垫。

两校教职代表会面时,除了有两校领导人讲话,互相介绍两校情况与合并后的学校构想外,双方教师代表各有一人讲话,对合并发表意见。原滨海中学庄佐宸讲话质朴敦厚,但思想较保守,对合并存在顾虑,这种顾虑显然激怒了沭海中学的教师代表马峭峰。他的发言虽然尽量婉转,但对庄佐宸的发言含有明显的反讽意味。

会后,郇华民找马峭峰谈话,马峭峰起初情绪很大:“他们创办滨海中学不容易,我们创办沭海中学就容易?枪林弹雨、吃糠咽菜咱不怕,可我受不了他那偏重自己学校人员的本位主义!”

“啥本位主义?把这事放在滨海抗日大局里,放在全国人民抗日的大局里,谁能觉着自己干的那点事顶天立地不成?但每个人都不干,怎么赶走小鬼子?我们战时学校的管理是半军事化的,我们做教员的也要有军人精神。军人精神里面,最宝贵的就是服从命令。否则,一个部队就不能拧成一股绳,很好地执行上级任务。现在两校合并是必然趋势,我们聚到一起是要解决问题,不是要制造问题,更不能因为一点点小名小利而闹意见。马老师啊,你今天会上的发言有些不利于团结,你当时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不能那样讲,再嚷嚷下去,教师都乱了,还怎么合并?我说的这一点你能理解不?”

马峭峰见郇华民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仔仔细细和他讲道理,当时惭愧得红了脸:“还是郇校长你站得高,看得远。我保证不再瞎嚷嚷,并保证遇到有老师有想法,我也把你这番话说给他们!”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刘梦苏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