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㊺《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第四篇)

2022-05-06 15:32:50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  第四篇



暑假中,学校还组织80多名“学生服务队”,参加建校劳动,打井挖地、抬土抬煤、运麦运面,做饭缝袋子等,放下了小知识分子的架子,锻炼了劳动身手和劳动意识,成为各班学生的骨干,带动了广大同学的进步。学生进步了,也促进了先生们的进步,学校举行师生教学座谈会,评教评学,教学相长,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夏忙收大麦和小麦,秋忙收稻、收高粱、红薯和黄豆,郇华民经常组织学生到海州郊区的农村去帮忙,无论实习还是劳动,他总是铺盖一卷,和同学们一起去。同学们眼看着自己的校长,样样活儿拿得起放得下,就是抱着磨棍磨糊糊,磨面,他都能领趟子,佩服得不行。谁还好意思说自己不会干?事实上,就是同学们真的不会干,一向温和的郇华民也不会说什么,只要肯学,肯练,就好。发现谁干得进步了,他还会表扬呢。看到郇校长和别的教师一样参加同学们的劳动分组,大家都盼着和郇校长分到一个劳动小组呢。

1950年4月,为了让同学们经受锻炼,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同学热爱家乡的情怀,学校还成功地搞了一次全校师生大拉练活动。

这次拉练活动参加人数超过300人,大部分师生都参加了拉练,仿照军事化标准,每人带上行李背包,炊事员担着粮油及炊事用具,行军、用膳、宿营,全部跟部队学。拉练地点主要在本市东部云台山区和海滨一带,时间四天。第一天从海州学校出发,经猴嘴到大村,参观阿育王塔后开始进入云台山腹地,过老君堂,登18盘,越九龙桥,游三元宫,观水帘洞,直达南天门、清风顶,然后翻越中云台,晚上宿营在东磊延福观;第二天经宿城穿北云台,翻山抵高公岛,攀大桅尖到达连云港,晚上宿营在港口;第三天从港口出发,过孙家山、荷花池到墟沟过夜;第四天由墟沟出发,中午到朝阳孝妇祠休息用餐,下午从朝阳返校。

四天拉练,一路行军,一路参观景点,既欣赏了家乡的秀丽风光,陶冶了师生的人文情怀,又对大家进行了一次体力和意志的最好锻炼,那时的山路可没有现在这么平坦,更没有宽阔的柏油路面,他们走的是曲曲弯弯的山间道,喝的是冰凉甜净的山泉水,睡的是杂乱温暖的茅草窝,但是师生们的情绪非常高,一路上前呼后应、互相帮助,师生们是空前的大友好、大团结、大关爱。尽管归途大部分师生形态狼狈、疲惫不堪,但情绪空前高涨和饱满,思想空前愉快和活跃。通过这一次拉练,学校的凝聚力与号召力得到了空前提高。

回顾这段生活,朱崇芹一边笑一边说:“全校大拉练那次,师生步行,炊事员背着锅,马车拉着粮食、草,像部队一样前进。那时候,生活条件差,有些女生瘦瘦的,走到云台山十八盘的地方,就有人爬不动了,坐下哭了。墟沟步行回来,路边上的盐蒿地里躺着不少人,都走不动了,掉队了。铁路两旁都是盐蒿,蛮高的,到困难时候那都是吃的东西。路上年龄大的老师被安排等学生,其实根本不用安排,人人都追求进步、互相帮助。学校还有个马车,去的时候拉粮草,回来也就空了,实在走不动的就用马车拉回来了。

1951年5月,听说江苏省东辛农场有苏联进口的收割机割小麦,叫康拜因。学校领导带队,组织学生300多人徒步去东辛农场参观。还拍照留念。看完了,吃顿午饭,就走回来。到家,都累趴下了。可是长了见识,大家都很高兴。”


海师师生到东辛农场参观收割机割麦

1956年,为了迅速发展地方经济,新海连市委计划修建从新浦到锦屏磷矿的公路。修路要先筑路基,为节约成本,决定这条20多公里的公路路基由沿途各单位义务包干。分配给海师的任务是从海州北门到洪门大桥一公里长的路基。郇华民非常重视这次社会劳动,进行周密部署、统一指挥,学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个班级,又把各项指标及具体要求对各班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讲清楚。

恰逢星期天,天刚亮就响起了吃早饭的铃声。早饭后,全校师生集合,先做“战”前动员。向来开会郇华民不多讲,他总是让具体负责的分管领导讲话。这一次,也不例外。其时,负责后勤和基建的张仁被山东省教育厅调走,接替的是从临沂专署文教科调来的丁旭霆,他具体讲解了劳动要求并做了热情洋溢的动员,学生代表上台表了决心,郇华民最后只讲了三句话:“第一,目前国家经济比较困难,修筑这条公路对振兴新海连市的经济很重要;第二,学校分摊的是个重点路段,我们必须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大家要为海师荣誉而战;第三,今天的劳动强度很大,对我们的体力和意志都是一次很好的考验和磨练,大家既要努力奋斗,更要注意安全。晚上回来,猪肉粉条炖白菜,白面馒头尽管吃!”

事后丁旭霆说:“讲得好不如讲得巧。我动员半天学生也是干站着,郇校长三言两语,学生都嗷嗷叫啊!大局是为社会服务,小局是为学校争荣誉,从个人角度,强调了安全还提前安慰了馋虫……郇校长就是站得高,想得细。关键时刻,还特意犒劳大家,不好好干谁好意思?”

全校几百名师生在校临时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抬着、扛着、推着、拉着劳动工具,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雄赳赳、气昂昂地奔向工地。这一天,各个班在劳动中相互挑战,展开劳动竞赛,重活、苦活、累活,大家争着干。上下午和中午工间休息,学校食堂的大师傅送水送饭,学生干部为了活跃气氛,还组织了赛歌,真是让工地两头的外单位员工看着眼热:“海师就是海师,别小看一帮大大小小的孩子,让学校一调理,干啥都像模像样!”

仅用一天时间,海师就完成了1公里长10米宽1米高的路基修筑任务。当然,晚上的猪肉粉条炖白菜,又暄又软的大白面馒头,也让同学们大饱了口福!

那几年,郇华民时常会说一句话:“海师出来的学生,大多要到农村教书,没有吃苦精神,不懂生产技能,就不能在那些穷乡僻壤安身立命、办好学校,就不能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黄海畔,连云港,海州古城育英康/刚解放,海州师范是一片废墟场/窗上玻璃(哟)无一片,室内全都空荡荡/挨个挨门动员师生来复课,书声琅琅/艰苦生活,紧张的学习和劳动孕育着一代青少年茁壮健康,幸福成长/演剧目,把歌唱,社会宣传扩大影响/广播操,练身体,集体舞蹈心情欢畅/政治课,文化课,坚实基础理应当/唯物论,辩证法,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党课、团课很正常,思想教育、教学秩序紧跟上/啊!老师们耐心教导,时刻在耳边回响。

我们劳动,我们垦荒,我们种菜,我们种粮/我们运煤,我们运粮。师生们汗水倾洒在这片土壤/“劳动建校”当成一门主课上/盖房的器材,是我们从外地运来/新盖的教室,亮堂堂一排排/同学们坐在里面听课,心情多么舒畅//菜汤甜,馍馍香,生活改善实难忘/老师们,郇老校长,每次劳动都出现在我们身旁/走在我们前面,鼓舞着大家涌向前方/不几年,就在这片废墟上,绿树成荫/建设起美丽的海师校园,四季花香/也是啊,鲁南、苏北,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铸造厂!

这一时期的海师校歌,犹如快板书或数来宝的节奏,便于传唱,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榜样的引领和劳动锻炼,还不是郇华民教书育人的全部。解放初期,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台湾方面对大陆个别人员的策反与蓄意破坏,地方上残匪未尽以及一些封建迷信的思想余毒还在悄悄传播……

在这样纷繁芜杂的社会信息中,人们的价值观与判断力也是极其复杂的。这时候,及时的政治形势教育和社会活动、文艺宣传是让师生们思想成熟、是非明确的最好途径。另外,东海师范为了配合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学校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夏季常有暴风雨或洪水影响农业生产,学校还组织学生去参加地方上的生产救灾活动。

袁道传在《恩师郇华民校长二三事》一文中回忆了郇华民细致高效的动员工作:

为了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1950年寒假,郇校长组织部分学生与解放军及海州区政府同志一道到海州东门外的网疃等村庄参加生产救灾工作。记得开动员会时,天上飘着雪花,郇校长情意深长地说:“同学们看到了吗?外面正在下雪,在旧社会,不同阶级对下雪也有不同的反映,地主老财有酒有肉,说什么‘火红炉暖雪花飘 ’,而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却说‘老天降下杀人刀’。大家这次下去,一定要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帮助贫苦农民搞好‘自教’。现在解放了,不能再让农民弟兄受旧社会那样的苦。”他的话,深深打动了我们参加生产救灾工作的同学,大家背着背包冒着风雪,有的还赤着脚,深入农村,挨门逐户访贫问苦,组织农民生产自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此外,响应“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号召,有的同学去组织工人夜校,到电厂、面粉厂等海州几座大工厂所在的街道去教工人们识字;有的去街道上组织群众夜校,给群众扫盲;还有的给机关干部们上课。这些活动,一方面提供了学生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基层群众,了解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人民的方针政策。

学校还鼓励学生排演一些文艺节目,组织他们到社会上去宣传演出。为了进行“农民识字”的宣传教育,郇华民组织了一个小型演出队,全体演职人员背着背包,自带道具、汽灯等奔赴大村、墟沟等农村,演出了贺敬之创作的以宣传翻身后的农民学习文化为主题的中型歌剧《秦洛正》。每逢“三八”“五一”“国庆”等节日,学校还组织宣传队进行街头宣传。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教育在东海师范拉开了帷幕,各个班级先后进行了控诉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会议,此外,还通过文娱活动、体育竞技、街头宣讲、讲演比赛、刊出墙报画刊、给志愿军写慰问信、各班订立“爱国公约”、晨间举行升旗仪式、集会、周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学校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签名运动,有的同学写了血书,响应祖国号召,报名参军参干。

让我们翻开1950年郇耀中在东海师范二年级下半年的周记吧。滚烫的文字,再现当年海师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再现那让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的校园思潮——

第十五周  志愿书

我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女。我是青年团正式团员。我爱我的家乡,也爱我的祖国,我更爱全人类的永久自由和平。

当我看到美帝国主义要走日本帝国主义的老路,就回想起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时对我同胞任意残杀和迫害,给中国人民留下深重的灾难和痛苦。我不但看到而且亲身经历过这些痛苦和灾难,日本鬼子的侵略使我失学,使中国人民家破人亡。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血债还没有算清,接着而来的是美帝国扶助蒋匪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亲眼看到蒋匪用美帝制造的飞机扫射、投弹,轰炸和平的乡村和人民,我更看到被敌机打伤的善良的农民……

我恨日本强盗,也恨蒋匪,我更恨今天侵略朝鲜和我国领空的美帝国主义。美帝这种兽行是每一个中国人不能容忍的,也是每一个青年团员不能坐视的,祖国在号召我们,光荣的岗位在等待着。我们知道,为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我们可以牺牲一切。为革命,可以贡献我们的生命。血,应该流在最有价值的地方!我们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和顾虑的呢?

我现在不考虑我的身体,也不考虑我的一切,我为人民立功的时候到了,我为死难的中国人民复仇的机会来了。我的内心里,燃烧着愤怒的烈火,我要向党团表明态度。

志愿书

我自愿报名,要求参加军事干校,参加航空军。如条件不够,参加陆军,到陆军中工作,到前方去,在陆军中做一名文化战士。希望党和团审查我。党能批准我时,我将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祖国今天的需要,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解放而斗争!

郇耀中

1950年12月13日于海师

据统计,报名参军参干的人数第一次达到全校的47%,第二次达到全校学生的80%,先后被批准参军参干的有马昭银、张连碧等30多人。全校师生为他们披红戴花,热烈欢送,一直送他们登上火车。

有趣的是,郇耀中虽然热血沸腾,但他没有获批启程。倒是他的弟弟郇荣在新海中学光荣参军了。在响应抗美援朝总会号召捐献飞机大炮时,郇华民带头捐献了两个月的全部津贴四十六万元旧币,全校教职工捐献了八百四十六万元,同学们也捐献了五百四十六万元,那时候老师的工资是何等的低,学生的生活是何等的困难啊,但是许多同学将假期中糊火柴、织芦席、砍柴草挣得报酬拿来捐献,还有的女同学剩下挣新衣服的钱,甚至把祖母留给自己做纪念的银元也拿出来捐献。

张学贤在《精心育人的郇华民老校长》一文中记述郇校长注重形势教育的情形:

解放初期,国家政治运动较多,先后进行镇反、土改、粮食统购统销、农业合作化,还有“三反、五反”,这些运动都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也必然会影响到学校师生的思想态度,如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老校长审时度势,每逢寒暑假放假之前或开学之后,都要请市领导到学校给师生作形势报告,也叫打“预防针”。

记得1951年市郊进行土改,从社会到学校内部,震动极大,反响不一。老校长在放寒假前请市委土改工作组组长、团市委赵志坚来校作土改形势报告。赵志坚熟悉土改政策,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很强,不用稿子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会场上鸦雀无声,报告结束后掌声不断。许多老师表示,消除了疑虑,坚决拥护土改政策。学生反映,听两个小时报告,“胜读一年书”,表示放假回家要当好土改义务宣传员。

1953年夏季刚放暑假,全市开展选举普查工作。根据市委安排,海师抽调20多名高年级学生由我带队,先到新海中学接受7天培训,而后分到海州区锦屏乡(包括锦屏磷矿)开展普选工作。在一个多月的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在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通过登记选民,深入群众,不仅目睹了农民的生活疾苦,还发现他们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对民主与法制几乎一无所知。同学们亲身感受到当好人民教师,特别是到农村去为农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人们可能认为,跳跳、唱唱,只能增强体质,没有什么政治意义。可老校长却认为,每项文体活动都与德育建设有联系。当时,师生一律住校过集体生活,早晨5点钟起床,钟声一响大家自动到操场上集合做广播体操,很少看到有人迟到早退。下午有两节课外活动,除了打球、阅读课外书籍和打扫卫生,大部分时间在广场上跳集体舞,男女生混合跳,师生一起跳,边唱边跳,边舞边乐。通过这些文体活动,不仅培养了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大家学会了多种舞蹈和歌曲,为当好教师打好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活跃身心,陶冶情操,焕发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陈小璇

美  王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