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阅美 |㊻《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第五篇)
2022-05-07 11:12:53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十一章 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 第五篇
1950年初春,郇华民让校工将推荐卜秉悌同学以学生界代表的身份参加“山东省临沂地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的邀请函送至卜秉悌家中,16岁的卜秉悌刚读初师二年级,他捧着信封上写着“卜秉悌先生收”的信封,看着“山东省临沂地区专员公署”的落款,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校长室,郇华民肯定了卜秉悌赴会的消息,对于积极向上的学生,郇华民是有多喜欢啊!他上下打量了一番卜秉悌,亲切地说:“再过三天你就要去开会了,走的头天晚上你再到我这里来一下。”
赴会的前一天晚饭后,卜秉悌如约去找郇校长。郇华民正专门等着他呢。他说:“明天早饭后,总务处张仁同志送你到区政府,和别的代表一起乘车去临沂。”然后,又对路上和会上的注意事项进行了一番叮嘱,从生活小事到开会大事,他都想得周到,一一点拨。最后,他从床上拿过一件羊皮背心,说:“你年纪小,身上衣服太单薄,路上天冷风大,穿上它。”卜秉悌激动极了,哪里肯穿?赶忙说:“我不冷!我不怕冷!”可是他哪里推却得了?郇华民直接把皮背心穿到卜秉悌身上了,可是衣服太大了,郇华民又给他把背心束到裤带里边:“这样就行了,还更暖和呢!”
卜秉悌注意到,郇校长从未有什么考究的衣服,那件旧羊皮背心是他最好的也是最珍贵的衣服了。路上,乘坐在帆布蓬货车的车厢里,帆布蓬被风刮得上下拍打着,卜秉悌却浑身暖洋洋、心里热乎乎,他愈发感到校长的慈祥之爱犹如父母恩情。这件事情,对16岁的少年,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仁者爱人。进步的学生他爱,调皮的学生他也爱。有一次,一位姓朱的男生在操场上踢球,奔跑中飞起一脚,球刚飞出去,“咚!”的一声,那学生一抬头,哎呀糟了!球踢到郇华民身上了!那个同学当时吓死了,站在那里发愣,不敢动。郇华民走过去,用手摸摸他的头:“你啊,多会才能长大呀?”是心疼的语气,是父母宽容小孩子的语气。郇华民走远了,那个场景却深深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多年以后的校友聚会上,郇华民已经驾鹤西去,那位姓朱的同学专门到朱崇芹老师跟前,叙述这件小事,表达敬爱之情……
……
“为了教育,甘做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郇华民关心学生的小故事,还有很多。虽然海师有了固定的校舍,郇华民还是保持着“游击教学”时候的习惯,每天早上在操场等待学生出操;学生们上课了,宿舍、食堂,还有医务室,他都要去转一转。当时,学生健康状况虽然整体上有好转,但疟疾和肠胃病患还时有发生,砂眼更为普遍。“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发”是他常说的话。
有一次,郇华民在医务室看到一个姓江的学生肚子疼得厉害,校医徐晓非估计是急性阑尾炎。郇华民一听,把自己口袋里的零钱掏出来往徐晓非手里一塞:“抓紧送海州医院!我随后就到。”郇华民到办公室把自己工作稍作安排后,马上赶到医院。徐晓非正在手术室外急得乱转:“郇校长,你可来了!开刀后才知不是阑尾炎,是胃穿孔,现在情况相当危险,马上进行第二次手术,而且需要输血,医生叫我们找人来输血呢!”
郇华民一听,当机立断:“你留在这里,算一个,马上验血;我回去找人!”郇华民立即返回学校,动员部分师生到医院化验血型。好在学校与医院不过一里路,大家很快赶到,最后由徐晓非和青年教师张学贤给江同学输了血。第二次手术非常成功,江同学转危为安。此后,在江同学住院的日日夜夜里,郇华民和同学们轮流守护病床边,直到江同学脱离危险。
只要发现有学生身体出现异常情况,他是一定直接过问。病情稍重一点的就送医院治疗,从入院到康复事事关心,有时一天跑几趟医院,咨询医生,看望学生,直到出院。
有一次,门卫给校长室领来一个老农,刚进门,那老农就噗通给郇华民跪下了:“郇校长,你救了俺儿的性命,俺给你磕头了!”郇华民赶紧扶起老农,一问,是高师部一个男生的父亲。
原来,一天郇华民去学生宿舍,发现一个男生躺在床上没有上课,一问话,说是生了疮不好去教室。郇华民不放心,把那学生喊起来看看,好家伙!只见那男生脸部三角区生了个大毒疮,已经充满脓液!郇华民好说歹说,把他送到海州医院。医生一看:“已经严重感染,再不来就非常危险了!”郇华民安排住院,治好了他的毒疮。
那家长感恩郇华民:“我们当父母的,就是孩子在跟前,也不一定知道去医院,是亏了校长,才没耽搁呀!”郇华民却握着家长的手说:“你们把学生交给学校,学校要对学生负责。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同学聚会时,大家常会说起的——
1956年暑期前,上级来文通知,当年中师毕业生可以报考“师范学院”。以前每年这样十分难得的深造机会只有4个名额,这次都可以报考,大家一听,乐坏了,都踊跃报名!结果,海师甲、乙两个班80多名学生通过了初试,复试要到徐州进行。临上火车站时,郇华民和几位老师为他们送行,发现少了两个同学,一个叫黄善鹏,另一个叫伏开五。有人说刚才看见他们在操场上,郇华民赶到操场一看:他们还在打乒乓球!
郇华民有点生气:“都集合去火车站了,你们怎么回事?”
黄善鹏说:“家里实在太穷 ,不能再供我上学了。就是考上了,我也不能再去上学。”
“我也是的。”伏开五也说。
郇华民听后,生气变成了同情,亲切地对两位同学说:“穷和考试是两回事。考上了,没有钱再说——走,给我上火车到徐州考试去!”
黄善鹏和伏开五被郇华民逼上火车,结果他俩和许多同学都考上了。考虑他俩的困难,郇华民让学校给黄善鹏和伏开五二人补助了去苏州的路费,还给“江苏师范学院”发了公函,专门介绍黄善鹏等几位家庭特别困难同学的情况,请学校予以照顾。
临行时,郇华民和老师们又送同学们上火车。看到大多数同学又带被褥、又带学习用品,大包小包好几包;可是看到黄善鹏带的东西极少,只有一个小网兜,网兜中只有一个墨水瓶、一支蘸水钢笔和几本书,其他啥也没有。郇华民忍住自己的泪水从身上取出两张十元的钞票,塞到黄善鹏的口袋里,其他送行的老师也纷纷把自己身上的零钱掏了出来。黄善鹏他们在江苏师院四年,得到学校很好照顾,终于圆满完成学习任务,成了合格的中学教师。有几位学业优异的同学,毕业后分到“浙江大学”、“南京师院”、“江苏师院”和“徐州师院”等高校,成为大学教师。
每当学校中的同学有深造和有出息机会的时候,郇华民总是不遗余力地进行扶持和帮助。学生们的进步和辉煌,是郇华民心中最大的喜悦与欣慰。
郇华民不仅关怀在校学生,对已经毕业的学生也非常留意。
1953年秋天,郇华民收到晓峰侄女从济南的来信,信中报告了济南解放后的飞速发展情况和各行各业都在招工扩业的几则消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郇华民想到初中部毕业的丁怀才、武华等几个学生毕业回灌云乡下后,没有找到工作只能务农,生活非常艰苦。按理说,初中部学生毕业后是自行回家,自己解决工作问题,学校没有责任。可是郇华民可惜他们的才华,心中一直不是个滋味。看到招工的消息,郇华民立即给侄女发了回信,询问能不能介绍几个青年学生到济南招工的单位去报考。晓峰很快复了信,说已经与招工的济南铁路局联系好,请他们赶紧前来。郇华民接信后,立即派人到灌云乡下把那几位学生接到母校。第二天新海铁路部门听说海师的毕业生要去济南报考铁路,派了部专车来学校接往车站。郇华民等人一直把他们送进火车车厢,再三叮嘱,才离开他们。
当火车启动时候,那几个学生隔着车窗玻璃望着他们亲爱的郇校长,热泪滚滚!他们到济南后全部考取,当了铁路职工,多年以后都成了铁路部门的骨干。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郇华民经常说,“师生关系是父母子女关系之外最动人的长幼关系。青年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师长用心的扶持,人类的进步将得到更加科学文明的传承……”
一桩桩,一件件,写不完、讲不尽。就这样,一心做个教书先生,为了新中国,培养新青年的郇华民,在海师为一届一届的学子,燃烧着自己。从青丝到白发,历经无数风雨,他烛焰的光芒却一直在穿越着更为久远的时空。
山东省立东海师范1949级毕业纪念照(前排左起第二为郇华民)
“他一辈子爱惜人才,想着多出人才。战争年代,带着学生和敌人绕圈子,坚决不能有损失,为什么?保护党的青年干部。解放后接收海师,他心里合意:要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培养好教师队伍是最好的途径。新中国要强大、要发展,太需要培养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了!所以他爱惜教师、爱惜学生,爱极了海师的一草一木。当时我们在海师读书,晚上和周末经常到机关单位、厂矿、街道办班上课,那时候很多机关领导都去听课,他们当中,报纸读不顺溜的很多。80年代做顾问了,他还提出来党政一把手要主抓教育——虽然不合时宜,可他的心情,还是那样痴……”朱崇芹这样表述郇华民的人才观。
经过丰富的锻炼,同学们各方面素质过硬,社会上的赞誉更让同学们有了自豪感,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在毕业分配前填写志愿表时,大家都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如果有人被提出“照顾留城”,那会感到莫大的耻辱!那时候,每到暑假将临,赣榆、郯城、临沭、东海(1953年1月,原属山东省的新海连市划入江苏省,学生分配地有相应调整)等各县的教育科长、局长都推着自行车来海师接收新分配的毕业生。那时候,自行车很少,用自行车来接就是一种很高的待遇。他们坦诚地告诉郇华民:“海师培养的学生,不仅业务水平高,能吃苦耐劳,政治上更叫我们放心!”
在郇圩校史馆里,我们看到“1949年春白河党委派郇现龙筹办郇圩小学并任校长,负责工作。1950年发展为完全小学,教师都由郇华民推荐东海师范学校优秀学生任教”。
这些学生,不负众望,到了乡下,落地生根,都是踏踏实实地搞教学。那时候全国缺老师,学生们所到之处,有的一所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叫“推独车子”,一个人一干就是很多年;还有搞复式班教学的,一个人教好几个年级的学生上课。他们很多人逐渐成长为一地教学骨干、学校骨干、领导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在郇华民主政东海师范10年间,不仅为苏北鲁南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陈小璇
美 编:王 哲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