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七章第五节|拜访周庚如先生

2021-11-30 17:01:30


「家在龙尾河畔」|第七章 第五节📖

家在龙尾河畔_00.jpg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fca4e43fa35a2d1cad0ee3ce895ce4d.jpg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66fdbe9040beff5ab4308ceb3aeb4d9.jpg


 拜访周庚如先生


周庚如老师住在火车站货场东边水泥厂的仓库里。离我家很远,没有自行车,凭两条腿丈量,单趟要个把小时,到他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钟了。这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院子里没有灯光,月亮显得特别明亮。月光之下一张小桌上摆着月饼水果还有酒壶酒杯等供品,周老师正在赏月。他是位传统观念极强的文人,在对传统的膜拜中甚至有点迂腐。我的造访似乎扫了他的兴致,很是不悦。我年轻,不懂人情世故,中秋节拜访老师,两手空空,这是对老师不恭不敬,我愣愣地杵在一旁。我从善良的角度去推测,他这人并不物质,讲究的是个礼数。等到老师赏月的程序走完后,他让我进屋。我拿出赵斯武老师的推介信,他看了半天后,说赵老师跟我谈到你,他很赏识你的书法。在接下来的交谈中,他情绪高昂,时立时坐,谈古论今,时空交错,天上地下无所不及,我如一个虔诚的教徒俯耳聆听。已经到下半夜了,他的话锋仍然很健。在回家的路上,我很惭愧,我以世俗的眼光去评论这位清高的师长,有负疚感。

踢毽子
毽子大多是自己动手做,材料是公鸡的羽毛、布和垫片。公鸡混股两边的羽毛最漂亮且做出来的键子平衡度高.家边邻居哪家有花公鸡算它倒霉,四五个男孩合力迫捕,抓到后将好的羽毛拔得干干净净,成为"秃屁股"公鸡,主人看到后心疼,一阵叫骂后作罢。公鸡的羽毛很快就变成上下翻动的毽子,财予新的生命。踢子的基本动作为盘、磕、拐、蹦四种。可以自娱自乐,也可以多人比赛。踢键子不限于孩子们的游戏,男女老少都乐于参与。



周老师在他那一代的书家中名气最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陈凤桐老师在海州师范,赵斯武老师偏居朝阳,覆盖面和影响力远不及周老师。周老师几乎是"连云港书法"的代名词。"黄海饭店""陇海饭店"等大字招牌都是他的手笔。据说他写招牌字都是原大,认为小字放大容易失神。三四米大的招牌字,如果没有拔鼎之力,实难成就。门徒多崇拜者众,这得益于他是学校教师加上社会影响力,很多年轻书法爱好者通过各种渠道投身于他的门下,再经过学生的口口相传,周老师的大名在小小的港城可谓家喻户晓。



周老师独钟"二王",力排诸家,当今之世能入其法眼的只有林散之先生一人而已,这使他横向的交流面很窄,限制他书法追求的拓展空间。



在八月十五拜访周老师后不久,他托人捎来口信,说周末晚上有聚会,希望我能参加。到了后才知道,是周老师请他的老师板浦谢老先生给学员们搞讲座。他家房间不大,除了床和一张不大的书案几乎没有多余的空间。听了谢老先生的讲座,我隐隐触摸到周老师独钟"二王"脉络。毋庸讳言,我对谢老先生好多观点是不能接受甚至是排斥的。我有我的艺术思考,追求自己的艺术语言。客观地说,中国传统的书法教育和写字教学两个概念是相混淆的。当毛笔作为书写工具被钢笔所替代时,毛笔不再被人们作为语言交流工具所依赖。功能变了,观点也得随之改变。我们的上一代书法家在文字的书写和艺术创作之间久久地徘徊,直到大学书法专业的设置,此状才略有改观。讲座从当天晚上一直进行到第二天天亮,余兴未尽的谢老先生仍精神矍铄,与恹恹欲睡的学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次讲座后,我迫切地思考一个问题∶我的书法何去何从?周老师对书法的理解有些偏执甚至固执,但他的书法创作在笔法章法墨法等书写能力方面确有独到之处,这一点没有令他的学生和崇拜者失望。过于沉溺技法则是绊脚石,很多有传统实力的书法家往往困囿于此。



大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周老师策划师生展览,以展现他书法圈的整体风采,巩固他的人脉。在接到老师口头通知前我就知道这个消息,他说他一直在犹豫是否邀请我参加这次活动,可见他没有将我纳入他的学生范围,担心我拒绝。我当然没有拒绝并以我的工作之便,积极参与很多细节的策划,这令他很高兴。因此我俩私下有一段频繁的接触。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EN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