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耀山散文集《家在龙尾河畔》第八章第四节|南京到连云港走了二十四个小时

2022-01-05 09:30:59

「家在龙尾河畔」|第八章 第四节📖

家在龙尾河畔_00.jpg

▾  点击收听  ▾



《家在龙尾河畔》简介


2020年,一部名叫《家在龙尾河畔》的自传体散文集诞生了,书的作者叫张耀山。作品诞生之初是非常之年,诞生之际是非常之时,诞生之作是非常之举。因为这样一本书的问世与这个年景的许多元素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家在龙尾河畔》始终以平民生活为底色,热烈地拥抱生活,处处可见血浓于水的家乡情节,绝不像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原乡。正是那些琐碎的、点滴的生活细节,构建了作者极尽渲染的龙尾河畔泛黄的岁月。


fca4e43fa35a2d1cad0ee3ce895ce4d.jpg


 - 关于作者 -

张耀山,1955 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生于连云港,曾就职于连云港市文联。连云港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二、十三届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历任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连云港市安东书院院长、连云港市简帛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他认为家不是由物质堆砌起的空间,家是情感的载体,是灵魂的栖息地,是精神的乐园。

66fdbe9040beff5ab4308ceb3aeb4d9.jpg


南京到连云港走了二十四个小时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明亮经常结伴采风。汽车副驾驶的位置是他的专座。他习惯担当指挥官的角色而不喜欢被他人左右。


记得有一年,大约是秋天,我与明亮、钟志明等几人去南京送展品,第二天返回时,我看时间尚早,建议去安徽滁州琅琊山看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琅琊山描绘得如诗如画,读后让人陶醉,多次乘火车路过时,因为交通不便而放弃。那时,开车出行实在难得,所以我的建议得到一致赞同。琅琊山不高体量也不大,除醉翁亭和苏东坡书写的楷书《醉翁亭记》碑刻以外,没有太多的兴致,只是掠过,了却了一桩心事而已。


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人沮丧。出景区路怎么走,大家都不熟悉,明亮打开地图,按他的理解去指挥司机。我觉得返程的方向有问题,便提出疑义,他却固执己见。让时间说话吧,沉默是我唯一的姿态。


其实我在道路的选择和方向的识别方面有与生俱来的天赋。2013年我自驾出游,沿着中国边境线,行程三万公里,仅靠着一张地图,却很少走弯路。自信的我,遇到更自信的他,只好选择妥协。秋季的作物已经成熟,丘陵起伏的景致让人着迷。钟志明是画油画的,何去何从与他没有关系,他在饱览车窗外的风光,搜集创作素材,车内一片寂静。经验告诉我苏北是平原,而车一直在丘陵地带穿行,从地理特征判断,方向出了问题。我把我的疑惑再次与明亮沟通,语气尽量平和些以免发生争执,他仍然一意孤行。后面一辆扬州牌照的车超过我们,这给他注入了兴奋剂,说跟它走绝对没错,像是错误的结局找到了正确的答案。我低声地说,不要看到"肯德基"三个字就以为到美国了。不知跑了多远,路边的指示牌上出现了"灵璧"二字,车上所有人都泄气了,包括明亮。我们知道"灵璧"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拐点,虞姬拔剑自刎,"四面楚歌"的项羽投入乌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这与连云港好像不在一个方向吧!明亮知道是自己错了,但他善于自我解围,看看地图的封底冲着司机说,过期的地图册还是小出版社出版,难怪走错了。尽管是无理辩解,但语言中毕竟出现一个"错"字,这对于他而言,已经是最大限度了。


直到第二天天亮,我们一行在路边摊上吃过早点才回家睡觉。从南京到连云港整整用了二十四小时。




👆关注连云港手机台👆

👆每周更新《家在龙尾河畔》音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