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⑧《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二章 上下求索觅真理(第二篇)

2021-04-20 16:00:00

图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二章 上下求索觅真理 第二篇



郇圩小学开学后,不久郇立三就像创办刘湾小学一样,在夜晚办起了“农民夜校”——当时叫“灯书课”,专门教佃户、农民识字,也分析时事形势与民主平等的道理。当时讲课参考的资料有《资本主义浅说》《帝国主义浅说》《社会进化简史》《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还托人从武汉购买书籍,参考1926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课程,讲《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经济学常识》《军事运动与农民运动》等课程。

郇立三每个月还要去海州两三次,或去教育科拿工资,或去“东海书店”购阅新书,或买几份《海报》报纸,或到新浦街为学校购物。有时也顺道去找老同学会个面,谈谈时局,交流思想。一次,郇立三刚到董建华处,董建华就对他说:“你来得正好,和我一起去送送老朋友吧!”

“送谁?”郇立三一头雾水。

“你认识的,顾浚泉。”董建华一边说一边往外走。

“他要去哪?他不是在东门那儿开了个‘贫民赈济所’,搞的挺好,毕业前我还去看过……”郇立三熟悉顾浚泉,他比郇立三大1岁,祖籍苏南常州,阖家定居海州多年。顾浚泉和董建华同过学,还是要好的朋友,所以郇立三早就认识他。郇立三加入国民党后,他们来往多次。郇立三对顾浚泉印象很好,他沉稳、正派,像个干大事的人。听说,去年他还和陈秀夫、郭士芳等人去武汉参加“江苏省党务学习班”学习,聆听过邓演达的教诲,主要课程有《三民主义总纲》(李汉俊)、《社会科学概论》(李达)、《国民革命军之军事政治组织》(邓演达)、《中国最近社会运动》(周恩来)、《国际职工运动》(李立三)、《中国农民问题》(毛泽东)等,非常系统。顾浚泉回来后非常活跃,也成了国民党县党部执委……后郇立三因执意脱离国民党,和顾浚泉等人不再见面,但因从前的交往,还是对他心存敬意。郇立三思忖:或许他又要出去学习了?

而董建华却靠近了郇立三,悄悄地压低声音说:“老顾是跨党分子。”

“什么是跨党分子?”郇立三不由问道。

“老顾还是个共产党员。”其实董建华自己也是跨党分子,只是这时候他没有告诉郇立三。

原来,去年顾浚泉、陈秀夫二人在武汉学习期间加入了共产党,“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前,奉命回来与在外地入党的郭士芳、张鉴堂几人成立了东海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由顾浚泉任支部书记,陈秀夫和张鉴堂二人任委员。不久董建华经陈秀夫介绍也加入了共产党,顾浚泉还将从武汉带回的进步书籍以保管的名义交给冯硕仁等学习,传播革命知识、引导进步青年。到1928年初,东海的共产党员已发展至50多人,支部也扩展为东海县委,促使海属地区的中共组织进入创建和初步发展时期。由于当时东海地区自1927年8月8日复陷于军阀孙传芳、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之手,仍为旧军阀的天下,国民党没有合法的地位,共产党员(1928年10月知识分子占比91.7%)的身份更全部处于秘密状态。中共东海第一个党组织成立后,由于东海国共分裂尚未公开表现出来,东海支部领导成员都保留双重党籍。顾浚泉仍然是国民党县党部委员,陈秀夫是县党部干事,张鉴堂是第三区党部常务委员……1928年1月1日,中共江苏省委在“左”的理论基调指导下制定《各县暴动计划》,并先后派来巡视员吴雨铭、陈亚峰(化名寅谷)、罗世藩等检查督促工作、贯彻省委暴动计划。罗世藩对顾浚泉他们的工作很不满意,认为东海组织“热衷国共合作”“建党怠惰”,将东海支部解散,顾浚泉、陈秀夫二人停职。接着,顾浚泉被清除出党。所以顾浚泉他们这两天都要离开海州去外地了。

这些,当然是郇立三无法得知的。


图片

郇华民朱崇芹夫妇和董建华夫妇合影

郇立三懂得组织有纪律,不好多问;从个人情感上,郇立三认为去看看老朋友也是应该的。他敬重董建华这个从小一起长大的老同学——有情有义嘛。见到顾浚泉,三人在北门外一个小饭店吃了一顿饭,算是饯行。席间不过叙叙旧,都没有往更深的事情上讲。

关于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作为进步学生,郇立三此前也略有耳闻。早在1924年秋,吴苓生到省立第十一中学那次,他就听说了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党。此后的求学生涯中,偶有听闻。在“东海书店”,《唯物史观》《新青年》等一些进步书刊也让他的思想受到了熏陶,有了自己的判断……

郇立三此时只想实干,博施济众,造福乡里,通过开启民智这样具体的事情来改变家乡面貌。郇圩小学大小事务都要郇立三拿主意,因为有一部分外村的学生住校就读,学校里除了教学,吃喝拉撒睡,要操心的地方真不少。尤其是学生数仍然不时有所增加,学生们因课业不同组成的复式班显得拥挤难调,想要分班,却缺少教师,而且,最好是能够直接聘到好教师!

9月,郇立三思忖再三,还是去海州找董建华。

恰巧,董建华也正要找他呢。听说他想聘好教师,董建华立即给他推荐了徐州来的张淦清。握手寒暄之间,郇立三不由得细细打量:长方脸面,剑眉大眼,虽年龄不大,但因目光坚毅加上留了两撇唇髭,显得成熟稳重,端方可信。这样眉宇清亮、身姿英武的人,在郇圩小学做教师,只要人家不嫌大材小用,自己还能有啥话说!真是雪中送炭,郇立三喜不自胜。

张淦清也早已听董建华介绍过他,当下见面,只见他一件半旧深蓝长衫,清瘦的肩上还针脚细密地缀着一方同色的补丁。他谦和含笑,质朴实在,丝毫没有地主少爷的跋扈或者纨绔气息,一眼可见是个可以信赖的进步青年。当下就目视董建华,悄悄点了头。

一路散漫交谈,回到郇圩小学,郇立三已将张淦清视为可以交心的朋友。此后一段时间,他在课余时间经常陪同张淦清这个“外乡人”散步聊天,慢慢了解了张淦清的过去与他对时局的看法。张淦清,又名张佑民、张汉英,号少泉,铜山区潘塘乡肖秦庄村人。1924年7月毕业于上海工业学校。毕业后,与同学在徐州下街南头开办经营化妆品的“平民公司”。在那里,他们广泛联络有志之士,宣传马列主义,成为中共党组织的重要聚会点。其间,他与中共铜山党的创始人吴亚鲁交往较多,不久被吸收入党。“五卅”运动爆发后,在吴亚鲁、张淦清等推动下,徐州学联通告各校罢课,上街演讲。1926年4月,中共徐州独立支部成立,张淦清任宣传干事。北伐战争开始后,他宣传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动员农民与各地土豪劣绅斗争,并动员青年参加北伐军。继而又在东贺村等地建立农民协会20多个,发展会员近800人,并在其中进行发展党组织的工作。是年11月,张淦清接任独立支部书记。

1928年夏,徐州中共党组织被叛徒出卖遭受严重破坏,许多党员被迫转移外地,张淦清转移来到海州,关系转入“东海特支”,经组织安排,到郇圩小学任教。

“东海特支”是海属地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它的建立在当地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927年,中共江苏省委把位于黄海之滨的东海、灌云、赣榆、沭阳四县划为“东海区”。1928年秋,省委调中共邳县特别支部干事会书记李振华(即李超时)到海州重新建立党的组织。根据省委关于东海“在两个月内”“将党的基础建立起来”的要求,李超时(李振华)、小叶(叶子钧)与东海中学师范班学生惠美琬(惠浴宇)在一个星期天,约定以游山为名,到白虎山翘石下开会,共同承诺:“创建共产,为党工作;铁的纪律,死不叛党!”同时成立了中共东海特别支部干事会,李超时任书记,小叶任组织干事,惠美琬任宣传干事。

1997年,中共海州区委号召全体党员缴纳一次“特殊党费”,在白虎山的山顶建了一座纪念亭,纪念亭右前方立有一块中共东海特别支部成立纪念的石碑,石碑背面刻有中共东海特别支部成立纪念亭碑文,以纪念“东海特别支部”的诞生。纪念亭成为海州地区乃至全市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份珍贵资源,每年的“五四”“六一”“七一”等重大节日,都有成批的少年儿童、青年在此举行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


图片

海曙亭

张淦清到郇圩小学任教后,董建华也经常来郇圩看望老同学和好朋友,三人常常一起畅谈时事与革命理想。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郇立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有了较为深刻与全面的认识。而在张淦清的眼中,郇立三思想先进,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他作风正派、为人宽厚、处事公道,在当地威信甚高,是优先培养的对象。终于,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在郇圩小学一间教室里,经张淦清、董建华二人介绍,郇立三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土地革命,阶级斗争,铁的纪律,永不叛党!

同时光荣地加入共产党的还有两个青年农民郇立学和郇乘龙,郇立学是郇立三的本家,两人同一个曾祖父。郇立学与郇乘龙则是亲叔侄两个,“立”与“龙”均是辈分。郇立学家也有一些土地,吃得上饭,年纪比立三大一点。可是自从听了郇立三的“灯书课”,他的思想,与郇立三一样,同情百姓疾苦,愿意为穷苦人出头干事。不久,郇圩小学成立了郇圩党支部,张淦清任支部书记,郇立三任宣传委员,郇立学任组织委员。


图片

郇家前院三层石楼,1928年秋在此石楼开会,成立中共地下党郇圩支部,张淦清任支部书记,郇华民任宣传委员

东海特支建立后,抓紧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到10月共发展党员48名,建立4个支部。此后海属地区的党组织发动工人农民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给予国民党反动派以狠狠打击。中共郇圩支部即为东海特支的4个党支部之一。

有张淦清引导,郇立三在政治上迅速成熟起来。郇圩小学办学方向更为清晰,除了对学生更加注重革命思想的传播,“农民夜校”既讲授文化知识又提高思想水平,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夜校就在与小学一墙之隔的南院客厅旁的三间厢房里,学员大多是郇圩村的村民以及郇立三的佃户。据村民郇长法、郇胜英、姚业功回忆,“灯书”学员三四十人,现在能记起姓名的有:袁家宽、李清秀、郇文龙、郇现龙等。他们在郇立三的引导下,大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不同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关于“读灯书”, 当时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郇立三开始是教识字讲文化,慢慢地也讲些时事。遵照支部指示,结合乡村政治情况、苛捐杂税与高利贷盘剥,他满腔热情地讲起了贫苦农民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有一天晚上,郇立三讲完课,等着大家慢慢散去,忽然发现管家李景行正一个人含着已经熄火的烟袋锅坐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发呆。一问,才知道他每天晚上来添过灯油之后,都悄悄地跑到教室后面听讲。“三先生啊,你一开始卖地砍树办学校,我只以为你是为传扬老先生的恩德,觉得你破费太大了。现在看啊,俺小看你了,到底是出去读过书的人啊,懂得的道理比咱庄外狼耳荡的水还多……对了,我看呐,你就是咱郇圩夜晚点灯照亮的人!”李景行说着,忽然压低了嗓门问:“三先生,我也想读灯书,你看可行不?”“怎么不行呢?想知道真理——正确的道理,是好事,也是你的权力。”郇立三心里暖暖的。“哎呀呀,三先生!我想了好久不敢说,听讲还怕给你看见了。这下好了!我这老了老了,又读上书了。”说着,李景行竟激动得热泪盈眶。

很快夜校聚集了许多要求进步、要求变革的青年农民。党支部又从农民协会的积极分子和郇家的雇工佃户中发展了袁加宽、李景行、祁传三等一批新党员,就连从小在郇家大院吃饭长大的马志,经组织考察,也光荣秘密地入党了,支部迅速扩大。很快又发展了汤庄、吴庄、蔡塘等村的汤光宇、吴德香等多名党员,时间不长,郇圩支部就拥有党员20多人。郇圩支部以党员为骨干力量,在各村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成立农民协会(通称“穷人会”),开展抗租、抗捐斗争。仅郇圩村就有农会成员100多人,附近几个村庄相继建立了农会组织。

夜晚,灯书课散,党员们悄悄留下来,聚到郇圩小学的石炮楼里,再开会。由于郇立三向来为人敦厚正直,支部的凝聚力特别强,在宣传教育和组织发动等工作中,宣传委员郇立三都起到了很好的纽带作用。农民协会的贫雇农,开始没有勇气与地主恶霸及各种政府摊派作斗争,郇立三就在会上反复给他们讲道理,鼓励他们要有勇气争取自己的利益。郇立三白天忙于小学,晚上忙于夜校,有时散了夜校还要再开会,综合农民反应研究下一次宣讲内容,常常下半夜才回中院休息。他的心中充满了改变家乡与百姓命运的激情。

虽然人心热切,然而一切活动还是秘密的,加上穷人会成员迅速在各村铺开,为避人耳目,东海西乡穷人会的活动地点,不只郇圩小学一处。白石岭耶稣堂(樊家书屋)、刘湾小学等处都成了郇立三与穷人会活动的秘密地点。



图片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葛小琴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图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