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读阅美 |㉟《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第八章 战时游击学校——滨海中学(第四篇)

2021-05-27 15:44:00

图片


点击收听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简   介


在贫瘠乡村燃起教育启蒙的烛火,散尽家财组织抗日武装,枪林弹雨中奔走的“游击校长”……在苏北鲁南现当代教育史上,他的名字不可磨灭。从20世纪20年代创办第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他便将革命教育视为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从乡村教育到国难教育,从战时教育再到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他创办或领导的十所学校,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他就是郇华民,一个毕生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以实干的奋斗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将革命教育的火种燃遍苏北鲁南;他把党的事业、国家的需要、人民的利益看得重于泰山,以异于常人的坚守和操劳,沉淀出丰厚的精神沃土,成为苏北鲁南地区现当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

连云港市委宣传部文艺精品项目——长篇报告文学《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学会常务理事、连云港市作家协会主席王成章,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理事韦庆英历时三年深入采访,倾情奉献;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云港市档案馆荣誉出品,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第八章  战时游击学校——滨海中学  第四篇



部队过了河,一会儿就浩浩荡荡地走得不见影了。郇华民指挥运输队停在河边,由几位教师分散陪伴队伍,他和郇陆龙到冰上一走,好家伙,厚厚的冰面已经让部队踩得发软,走上去嘎吱作响,再往前走,干脆冰面塌陷,战士们是趟了几十米冰冷的河水呀!辎重车辆,即使绕到远一点的冰上能走多远?河水多深?牛车驴车上的弹药往板车前头高处放,能不能顺利过河?这些问题,郇华民只能问船上的老乡。

天快要亮了,时间紧、任务重,郇华民问到大概数据后,当即和郇陆龙商议:地上两个人一辆推车,一个人一辆牛车,到了河里,必须人力翻倍,所以就是一切顺利,也得来回两趟。辎重过河比空身人要慢很多,看看天色,郇华民决定,为了安全快速,第二组在第一组后三丈远下河,第三组在第二组后三丈远下河……武装人员跟车一半过河,一半原地保卫剩余物资。

意见统一后,郇华民脱了衣裳,带着运输队第一组下了河!

高大瘦弱的校长走在前面,同学们谁也没有犹豫,衣裳脱了塞在粮食顶的封绳上,咬着牙关下了河。

一趟结束,郇华民又返回去,带领车队过了第二趟河。

上岸后,人人嘴唇乌青。此时天色已经胧明,郇华民命令大家赶紧穿衣,重新整理车辆,在沿途群众的配合下,就近进村隐蔽。这一个白天他们吃喝在百姓家里,郯城一带的老百姓在敌人的铁蹄下已经忍了两年,看见攻城的军民自然十分热情,而这种热情,又让运输队的师生们倍感激励。

前线要打仗,虽然不知道进攻的具体时间,可是饭总是要吃的。“抓紧时间把粮食做成熟食,天一黑就上路!”郇华民一面安排同学们轮流休息,一面带着一批学生就借老乡们的家具,把一部分粮食洗的洗,磨的磨。只见主妇们二话不说,放倒鏊子点上火,不多久,小小的村子,二三十户人家二三十盘鏊子烧起来了,学生们一组一组替换着推磨,闲着的人有的烧火,有的就着锅边贴饼子,有的干脆直接把粮食蒸熟。乡亲们家里没有啥吃的,一缸一坛的腌白菜、腌萝卜是他们来年一春的下饭菜,现在都捞出来,洗干净了装在篮子里,让运输队带给战士们。

郇华民惦记天黑后的路线,同带路的老乡到村外张望了一番,远远的,望见坐落在临(沂)邳(县)平原上的黑黢黢的郯城城墙高大,安安静静,倒是远处醋大庄一带,仍然零星地响着枪声。“不容易打呀,传说早年建城时用了一万个磨盘做墙基,现在鬼子修得四角炮楼连炮楼!”老乡说。“会打下来的,八路军的官兵,个个都是好样的!”

天黑了,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运输队穿行于敌人的碉堡、封锁壕之间,行进到郯城东边的山沟里,把生熟食品、饮水与弹药送到了部队。夜黑好行动 ,战士们接到煎饼、饼子和咸菜,感谢欢喜的话还没落地,郇华民又带着同学们返程了,趁夜回沭河边,继续接运海陵方向后续运来的粮食弹药。此后,直到攻城胜利前,郇华民带着同学们昼伏夜出,夜晚搬运,白天磨蒸煮,供水送饭,几天光运送粮食一万多斤。

19日深夜,郯城南关、北关、西南角等各处几乎同时响起了枪炮声,因为切近,静夜中炮弹的爆炸声,敌人的叫喊声,远远的十几里路都听得清楚,还有那火光,一颗炮弹一炸,好大一片天一亮!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年轻的同学们有些激动,纷纷议论:“我们要是有枪就好了!也去来上一排子,干掉几个鬼子才过瘾!”郇华民赶紧往后传话:“同学们,坚守自己的岗位是对八路军最好的支持!”同学们渐渐稳定下来,前进的脚步更快了。

最惊心动魄的是20日夜。黑夜降临了,晚十时,城东南角枪声大作,又是一阵阵爆炸声。城南、城北、城西南角,都枪声一片。从远处望去,城墙上火光闪耀,四处开花,敌人在城墙上举着火把来回跑动,火花飞舞,随风传来他们疯狂的叫喊。北边醋大庄方向,依然是火光忽隐忽现。运输队的师生们,路走熟了,耳朵听热了,心里揣着一团火,仿佛脚下就是战场,一个同学行进中一脚踢走一个土坷垃,后面问怎么了,他说:“一脚踢掉了鬼子的头!”惹得前后一阵欢笑。又有人悄声说:“毕业了就去参军怎么样?”“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大约下半夜3点半钟,城南面忽然响起来嘹亮的冲锋号和对答号,又听见城外一片欢呼,人好像都奔城里去了。运输队的前头忽然也跑了起来,有人大声喊:“攻城成功了!”后面也跟着跑起来!

郇华民心里激动啊,可是他一边陪着同学们跑一边喊着:“稳住、稳住,注意安全!”身后的郇陆龙也欢快起来——这一夜他和郇华民搭档,他推车,郇华民拉车——“这就是一帮该上笼头的小马驹呀!哎呀,郇校长——你这不是也在跑?”郇陆龙这么一喊,前后都听见了,于是那一趟运输,全队都是跑着的。

21日上午,城内敌伪最后一座碉堡被我军炸毁,日军顾问腾元、指导官多田等7人、600多伪军作了俘虏。是役毙死击伤日伪军400余,缴获轻重迫击炮各一门,轻机枪3挺,掷弹筒3门,步枪800余支,汽车4辆(其中两辆已毁),炸弹800余个,土炮50余门,驳壳枪、手枪27支,各式子弹5000余发,重迫击炮弹20余发、掷弹130余发,大刀500把,长矛600余支,粮食400万担,棉花被、大衣千余套,帆布袋千余个,布鞋千余双,日式子弹盒500余个,指挥刀19把,自行车50余辆,电话机20余部,30门电话总机一架,炸弹厂、修械所各一处,望远镜两副,豆油70余桶,法币、伪钞、银元共100余万元,其他军用品数十大车。牛皮足够万余双鞋之材料……


图片

被俘的日军

郯城战役胜利后,部队在符竹庭政委的主张下乘胜扩大战果,4团和6团又继续前进,连克归义、大埠、小码头、小围沟、东圈子、高峰头等18处据点,把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线。郇华民的运输队又参加了搬运缴获物资的任务,同学们看着郯城街上的老百姓张灯结彩、鞭炮连天,扎大台,踩高跷,唱大戏,一边干活一边不无骄傲地唱起了校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新中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有的同学还编了小唱:“小扁担呀两头弯,郯城的物资呀堆成山,你一担呀我一担,快快搬到根据地呀,坚持持久战。小推车呀吱溜溜,人民的物资啊不能丢,你一车呀我一车,快快运到根据地呀,人民欢乐敌人愁!”


图片

郯城战役的指挥者罗荣桓、陈光、肖华


图片

攻克郯城115师教导二旅的英雄们


后来得知,当时在滨海中学郯城分校的靳耀南主任也带了部分师生参加后勤工作,抢救伤员等。滨海中学的学生刘树棠在《滨海中学记事》一文中,描述了当年的情景:

同学们闻知打开了郯城,个个手舞足蹈笑逐颜开。根据上级指示,滨海中学学生立即成立了一个伤兵转运站,接受转运伤病员的任务。一部分同学还发给枪枝弹药,由部队率领学生担架队入城抢运伤员;另一部分组成伤兵转运站,负责烧茶、换药、护理伤员。同时指挥部还发动民兵和群众入城抢运粮食、布匹等物资。只见广大群众兴高采烈、车水马龙,将堆积如山的大米、白面、布匹等运出城外,群情高昂欢声雷动。担架队往来如梭,一批批伤员被运下来了。可是,刘步伦同学负责押护的20副担架队中混进了坏人,刚出城突然哗变了,有的人扔下担架想跑。高度警惕的刘步伦端起了枪,大吼一声:“哪个敢跑我就打死他!”他们只好乖乖地抬起伤员送到了目的地。

转运站的五十多名同学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站岗放哨,烧水喂饭。那时医疗条件极差,没有药水,只好用盐水给伤员擦洗伤口,疼痛难忍,钢铁般的战士们额上滚下了豆大的汗珠。因为少医缺药,有些不该死的人也死去了。三连有位文化教员,前天在部队休息时还跟兄弟部队拉唱歌,非常活跃,但在这次战斗中小腹中弹,被担架抬回来后,因无医药抢救而牺牲。记得他耳中有一带毛的小肉瘤,我们见了为死者流下了热泪。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郯城大胜利的凯歌。

一天,在担架队到来时,有两副担架上躺着两个日本兵,都是胖乎乎的铡墩个子,头上用绷带缠着。其中一个不给解带子,还“巴格牙鲁”的骂人。一个女同学给他上药时,冷不丁地叫他咬了一口,疼得直哭。有人要打死他,翻译忙过来阻止,并用日语说服了他。另外在俘虏群中有一个日本人,经翻译说明,他是城里新民小学的校长,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名字叫藤原正明。后来经我军教育,他加入了日本反战同盟,随军宣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曾在王宅子村讲过话。

正当我们日夜忙碌、忘我工作的时候,日本鬼子从济南调来了两个旅团,直扑郯城西郊,对我军进行报复。我主力奉命迅速转移北上。我们也接到通知准备转移。就在腊月二十六日深夜,一颗炮弹带着刺耳的叫声划破长空。人们从梦中惊醒,知道已被敌人包围。大街上呼儿喊女乱作一团,同学们随群众迅速向外突围。小圩子没有北门、西门,只有一个东门。南面也只有一个弯腰可过的狗洞。当有人向外爬时,发现黄橙橙一片鬼子,端着明晃晃的刺刀猛扑过来,许多人被迫折回来了,只好拥挤着向东门跑去。可是敌人已在不远的高岗上架上机枪“嗒嗒”扫射起来。大家等枪声稍停,奋不顾身冲出门外潮水般向北跑去,直跑到天亮,还在鬼子马队的包围圈中。有一位同学名叫郑公恒,大高个子,穿一件厚厚的拉到脚脖的粗布棉大衣。这人平时很滑稽,同学编了顺口溜:“郑公恒,真算能,脸上麻子皮钱大,吹起灯来不避风。”他独自一人从狗洞里向外爬出,刚好被敌人截住。两个鬼子一人给他一刺刀,郑公恒乘势大叫声,睡倒装死,直挺挺躺着,任敌人踏着他身上走过。等到天大亮以后,听听没动静,他这才拍拍身上泥土逃走了。事后他对人说:“幸亏这件刺刀捅不透的棉大衣救了我的命。”

1943年1月25日,《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庆祝我军新年大捷》,祝贺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攻克郯城的胜利。延安新华社也为此发了消息,对此次作战的胜利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我115师驻滨海、沂蒙各部连日袭击日寇,并一举攻克郯城,予敌‘蚕食’以重大打击,实为1943年伟大胜利之第一击。”

教导2旅回到根据地西朱范村,春节后在赣榆县欢墩埠召开全旅祝捷大会。草地上搭起一座高台,两旁台柱上写着一副醒目大对联:“兴师克郯城乃我党政军民共同之努力,捷报传全国系一九四三年反攻之先声。”到会的部队机关学校干部、民兵、群众有一万余人。祝捷大会上,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发表了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讲话,全场唱起了欢快的《扁担号子》:

一条扁担哪嗨吆嗨吆, 两头弯弯哪嗨吆嗨吆,

闪闪如飞哪嗨吆嗨吆,往来不断哪嗨吆嗨吆,

郯城大胜利哪嗨吆嗨吆,米面堆如山哪嗨吆嗨吆,

这些好东西呀嗨吆嗨吆,咱们的血和汗哪嗨吆嗨吆,

鬼子抢了去呀嗨吆嗨吆,要想饿死咱哪嗨吆嗨吆,

咱们夺回来呀嗨吆嗨吆,鬼子哭皇天哪嗨吆嗨吆。


图片

郯城战役胜利品展览大会

祝捷大会之后, 教导2旅专门召开了郯城战斗胜利品展览大会,一个大院里摆满了缴获的掷弹筒、三八大盖和大批服装。郯城战役中师生出色的工作受到了领导机关和军区首长的表彰。郇华民抓住教育时机,带领同学们参加庆祝大会,参观展览大会。同学们自郯城大捷后,革命的自豪感倍增,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急着想参军打鬼子。



图片

END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FM90.2广播

每天15:30~16:00,20:00~20:30

《悦读阅美》栏目中将播出

长篇报告文学

《追光者—郇华民与十所学校》

欢迎收听


  本期朗读者:

刘梦苏


公众号光明学人报道链接:

郇华民:一个大写的教育者


扫二维码查看光明日报报道版面


图片



0